<strike id="ymyim"></strike>
  • <abbr id="ymyim"></abbr>
  • <ul id="ymyim"></ul>
    <abbr id="ymyim"></abbr>
    <ul id="ymyim"></ul>
    <fieldset id="ymyim"><menu id="ymyim"></menu></fieldset>
  • <fieldset id="ymyim"><input id="ymyim"></input></fieldset>
    <ul id="ymyim"><sup id="ymyim"></sup></ul>
    <strike id="ymyim"></strike>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商河民生領域大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

    發布日期:2021-06-13

    信息來源:濟南日報

      在剛剛公布的2020年度山東省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綜合評價中獲評“高質量發展進步縣”,較2019年度前進67個位次;在2020年度全市重點項目觀摩評議和全市綜合考核中雙雙前進七個位次,群眾滿意度位列全市首位;榮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這,就是商河。
      由于歷史、區位、交通等因素制約,該縣工業基礎薄弱,民生欠賬多,經濟總量長期居全市末位,是典型的欠發達農業縣。
      近年來,商河縣始終把改革統攬作為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一招,運用系統觀念、系統思維、系統方法,下大氣力解決教育、醫療、飲水、農田灌溉、脫貧攻堅、城市更新等民生方面的問題,用小財政撬動大民生,實現了“發展指數”與“幸福指數”的同步提升。
      高位推動集成設計 構建民生改革的“四梁八柱”
      “保障改善民生也是推動高質量發展”,商河縣委書記翟軍認為,改革必須強信心、暖人心、聚民心。
      教育、醫療、飲水、農田灌溉、脫貧攻堅、城市更新甚至產業、安全……圍繞發展的短板瓶頸,商河制定了46項重點攻堅任務、105項年度改革事項和12個省級以上改革試點,全部都有明確的牽頭縣級負責同志、責任單位。
      在全市率先實行疫情分級防控管理,出臺縣屬國有企業改革、城鎮化暨省級城鄉融合發展等創新政策,擦亮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等品牌底色,實施百萬畝品質原糧、七大扶貧產業等項目……在全縣共同努力下,商河主要經濟指標增幅持續保持在濟南市“第一方陣”,群眾滿意度在2020年度全省調查評價中位居濟南各區縣第一,改革創新的溢出效應日益凸顯。
      攻堅重點領域用 改革創造高品質生活
      對商河而言,民生領域改革最重要的就是立足百姓切身利益找準攻堅方向,以改革求突破、破藩籬。
      圍繞教育這個重大民生,該縣提出了“教育強縣”戰略。按照“學前普惠、小學集中、初中進城、高中提升”的工作思路,該縣大力實施了“布局調整、隊伍建設、改革創新、質量提升”四大工程。去年投資36.5億元集中開工16個教育重點項目,今年9月將招生入學。
      圍繞用水這個根本命脈,商河投資4.37億元開展農村飲水安全攻堅行動。目前,全縣管網已經完成提升改造,實現了城鄉供水同源、同網、同質、同服務,“從源頭到龍頭”“從運行到服務”全過程信息化、智慧化、精細化、便民化管控。利用三年時間、投資18億元實施史上最大規模的農業水利建設,建成后畝均節水50%以上。
      圍繞宜居期待,商河策劃實施了史上最大規模的棚改舊改,推進城市有機更新。2020年兩個月時間零投訴完成簽約2149戶。今年,該縣在全面完成老城區剩余棚戶區和城中村拆遷任務的同時,出臺城市建設三年攻堅行動實施方案,成立縣城市管理委員會,高位統籌推進精細化管理。   建設一批口袋公園、“花漾街區”、景觀水系,“六位一體”的社區治理模式,生活垃圾“定時定點”上門回收,98%以上的城區亮燈率,打造“十分鐘生活圈”……
      一個個民生細節彰顯商河的品質魅力,也提高了居民的幸福指數。
      強化安全穩定 用改革夯實民生福祉基石
      提高群眾幸福感、安全感、滿意度,不僅是民生改革的出發點,也是商河各項改革的落腳點。
      為了推動掛面產量全國第一、面粉產量全國第三的金沙河面業集團項目落地,商河率先推出濟南市首宗、山東省最大的“農地入市”,踐行了“院墻內的事情企業自己說了算,墻外的事情政府全力辦”的承諾。
      立足商河農業大縣實際,商河在嚴守耕地“紅線”安全的前提下,依托中科院微生物所、濟南市“十大產業”科技創新團隊,拓展國家農作物品種展示示范中心,打造北方國際種業之都。去年全縣糧食播種面積、總產量均創歷史新高。
      融資方面,商河也延續了小財政辦大事的創新思路。搭建五大縣屬國有資本運營公司,與中鐵建、濟南城建集團等央企和政府平臺合作,運用“以時間換空間、以要素換資金”模式,堅持多條腿走路,為改革發展注入金融活水。
      在這些改革的推進過程中,主要負責同志既當指揮官統籌協調工作,又當戰斗員親力親為抓落實;各級黨組織也積極為敢擔當善作為的基層干部兜底撐腰。如今的商河,廣大干部已卸下包袱,輕裝上陣,奮力開拓出一條高質量發展之路,向建黨百年獻禮。
    編輯:時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