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ymyim"></strike>
  • <abbr id="ymyim"></abbr>
  • <ul id="ymyim"></ul>
    <abbr id="ymyim"></abbr>
    <ul id="ymyim"></ul>
    <fieldset id="ymyim"><menu id="ymyim"></menu></fieldset>
  • <fieldset id="ymyim"><input id="ymyim"></input></fieldset>
    <ul id="ymyim"><sup id="ymyim"></sup></ul>
    <strike id="ymyim"></strike>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市中速度”推進大澗溝生態旅游項目建設

    “城市傷疤”3年內變“牧歌田園”

    發布日期:2017-11-07

    信息來源:濟南日報

      城市更新意味著人居環境改善、空間布局優化。讓百姓享受發展“紅利”,是十九大報告中改善民生水平的具體實踐。
      曾經作為農村自建房專項整治的“典型村”,大澗溝東村和大澗溝西村片區曾違建林立、環境臟亂,改變勢在必行。今年7月,兩村正式啟動拆遷,為大澗溝生態旅游項目騰出空間。據悉,項目立足實施“城市雙修”、推動轉型發展,計劃利用3年時間,努力建設集體驗觀光、休閑旅游等于一體,人與自然融合、湖光山色相映的特色近郊生態旅游綜合體。項目建成后,將與玉符河景觀帶相呼應,進一步提升泉水涵養能力,拓展區域服務功能,整體提高濟南南大門形象品質。
      曾經加蓋成風阻礙“生命通道”
      城鄉環境不僅是一個地區的臉面,更是發展活力、文明程度和精神風貌的體現。幾個月前,驅車至省道103線與繞城高速交會處的人都會發現:繞城高速以北,大片民房違規加建三五層,樓內基本不住人,有的甚至沒有窗戶,僅主體結構完工,侵蝕城鎮資源的同時,嚴重破壞發展環境,成為南部城區一道特殊“風景線”。
      類似的“風景”,在大澗溝東、西兩村也曾較為普遍。記者實地探訪時,駕車從英雄山路進入020鄉道,往東南方向行駛不久便進入大澗溝西村,道路也隨之變得狹窄起來。進村后,記者注意到,不少民房進行不同程度的擴建和改造,彼此間距離較近。
      “加蓋嚴重,村民出行不方便,安全也是很大問題。”類似的情況,在鄰近的大澗溝東村同樣存在。該村村委會主任李存強說,今年年初村內有一戶著火,消防車趕到時,由于路上停滿車輛,原本就不寬的道路更加狹窄,消防車無法進入,“當時是晚上,挨家挨戶敲門把車挪開,消防車才開進來滅火。”清除違建私建促進保泉護泉
      “以前這里山清水秀,家家戶戶都種著柿子樹,是遠近聞名的先進村。”回憶起昔日的村容村貌,不少村民仍歷歷在目,“后來完全兩個樣,除了加蓋嚴重、道路狹窄,村子沒有下水道,環境一天天變亂、變差。”
      據介紹,大澗溝東、西兩村地處強滲漏帶,是保泉護泉的重點區域,同時在上世紀80年代是典型的養殖大村,村民建設了較多的房屋及棚舍。隨著人口增長,不少村民通過加建房屋解決居住需求,由此造成村內房屋老舊、私搭亂建嚴重、道路擁擠不堪等現象。
      記者7月探訪時,在大澗溝西村村委會門口下車后往東步行數百米,發現道路最窄處約三四米寬,僅容一輛車通行。路中間,一條較淺的水溝貫穿整條道路。“受地勢所限,整個村沒有下水道,只能挖這樣一條水溝,把每家的污水引流出來。”村民胡先生說,“下雨容易積水,走路甩一身泥,到了冬天更惡劣,路面積水全凍成很厚的冰,我們只能雇挖掘機來除冰。”
      如今,總投資150億元、規劃占地1.8萬畝的大澗溝生態旅游綜合體項目用短短1個多月的時間,協議簽訂率就達到99%。大澗溝東、西兩個村13000人、4179處院落的龐大整治體量,這在很多人看來是一個城市開發中最難啃的硬骨頭,市中人卻啃下來了。隨著大澗溝生態旅游綜合體項目落地,在“民事、民議、民決”基礎上,該片區將建成“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一湖三區”,不僅將違建私建逐一清除,提升城鄉環境及水源涵養能力,同時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在泉城有了最新實踐。
    編輯:高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