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市中區創城主戰場之一,桿石橋街道區位特點明顯:2.3平方公里的有限區域內黨政機關多、金融機構多、老舊開放式小區多,復雜的環境、居民群體的多層次讓創城工作面臨更大挑戰。
結合轄區特點,桿石橋街道在創城期間始終把群眾利益放在首位,建立網格加強精細化管理,破舊立新不斷改善轄區品質,提升“硬環境”的同時打造創城“軟實力”,讓工作和生活在桿石橋轄區的市民共享民生福祉。
久久為功,精進為民。藉創城東風,桿石橋街道打通民心之“橋”,鋪就蝶變之路,繪出全域發展的“同心圓”,讓老城區煥發新活力。
上下聯動 精耕細作全民共建共享激發創建活力
創城是一項需要撲下身子扎實推進的工作。桿石橋街道通過制定“三級領導+橫向網格”管理機制及“日調度+日通報”督查機制,劃分網格“責任田”,定期召開調度會,通過找差距、提意見、抓整改、促提升,以高壓態勢確保創建工作有力、有序、高效推進。
責任落實到人,問題立整立改,這種重視態度迅速轉化為創建成效。桿石橋街道將創城與各項重點工作相結合,深入主次干道、背街小巷、居民小區,深度清理垃圾死角、雜亂桿線、占道經營、露天燒烤、亂貼亂畫等城市“頑疾”。
文明城市創建,同樣離不開市民的參與和監督。針對轄區區位特點,桿石橋街道通過設立“百姓城管”、“社區和事佬”、“街長”制度等,堅持“民事、民議、民決”,發動全員參與城市管理改造,逐步實現城市管理從粗放型向精致型的提升。
廣泛發動 內外兼修文明風尚涵養“厚德永綏”
轄區“硬環境”不斷改善的同時,“軟環境”建設同步發力。創城期間,文明熱潮在桿石橋街道處處涌動:發掘“永綏”文化精髓,實施“文明永綏”、“厚德永綏”、“書香永綏”、“活力永綏”四大行動,推廣“雷鋒車隊”、“藍馬甲”等志愿服務品牌,開展“最美永綏人”、“最美黨員”、“身邊好人”評選活動,提升文化素養,傳承文明薪火。
多樣的內容、豐富的載體,讓創城氛圍日益濃厚。同時,桿石橋街道充分利用微信群、QQ群、自媒體、短信平臺等廣泛宣傳文明理念,加強戶外廣告、宣傳標語、文化墻等常規傳播途徑的宣傳力度,向居民發放《致居民群眾一封信》倡議書,通過“高密度、多層面、大覆蓋、全方位”宣傳,營造出“人人知曉、人人參與”的良好氛圍。
打造精品 兜住底線創城攻堅贏在民生細微處
勝利大街小吃街油煙、噪音擾民由來已久。今年6月,桿石橋街道“重拳”出擊,將這處存在20余年的馬路市場徹底取締。如今再到這里,占道的沿街商鋪早已不見,取而代之的是紅楓園、丁香園、玉蘭園、紫薇園等10處“口袋公園”。
為讓惠民覆蓋范圍更加全面,桿石橋街道積極響應“菜籃子工程直通車進社區”工作,第一時間上報4處地點作為服務網點,目前春元里社區已啟動該項工程。此外,在街道協助下,轄區一處飯店適時升級轉型為“互聯網+”便民肉菜超市,讓居民盡享創城“紅利”。
“久病沉疴”逐一清除,惠民舉措同步落地,類似情形屢次上演:公和街、斜馬路、民權大街改造后,“口袋公園”、木質棧道、健身器材依次建起;曾經臟、亂、差的自由大街社區、樂山小區等老舊開放式小區經過全面整治,“變身”精品社區;針對中小學校開展網吧規范經營和清理、小飯桌安全檢查、疏導交通等工作,為未成年人健康成長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