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之美,源于環境之美、秩序之美,也同樣源于文明的溫度、道德的厚度和精神的高度。自去年以來,市中區將文明理念融入城區血脈、鑄就城區品格,匯聚形成市中區向上向善的強大精神力量,為城市文明筑牢“根基”。
乘著城市提升工程的“東風”,市中區今年將借力“文明素質提升行動”,進一步鞏固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成果,通過加強教育、倡樹典型、規范行為等,讓文明從“表皮層”滲到“骨子里”,不斷推進“品質市中”建設步伐。
加強道德建設讓文明理念“走心入腦”
文明素質的提升是一項系統、長期工程,文明理念的培育也需要當前和長遠相結合。市中區通過健全完善文明行為規范體系,制定具體實施辦法,開展文明行為大討論,引導市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此外,該區還將廣泛開展選樹“道德模范”“我推薦我評議身邊好人”“國際禮儀宣傳推廣”等活動,在全區營造崇德向善、見賢思齊、德行天下的濃厚氛圍。
在各類先進典型的示范引領下,市中區各個層面的理想信念教育活動將蓬勃開展。市中區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作為全區各級黨委(黨組)中心組學習重要內容,納入黨校、行政干部學校教育培訓必修課;組織領導干部、專家學者和黨校教師深入基層一線開展宣講;成立“中國夢·新時代”百姓宣講團,進學校、進機關、進農村、進社區、進企業、進家庭,開展巡回宣講;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陣地建設,建立各具特色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公園、街區、場館等,形成彰顯城市文明風尚的標志性宣傳陣地群。
倡樹先進典型打造志愿服務靚麗風景線
每天清晨、中午、傍晚,一支忙碌的“銀發”隊伍活躍在六里山街道玉函南區的每一個角落,他們穿著藍馬甲、戴著紅袖章,手拿掃帚和小鏟子,用汗水播撒著文明,用奉獻傳遞著溫暖;在桿石橋街道樂山小區,60多歲的孔慶英作為社區“百姓城管”志愿服務隊中的一員,每天參與打掃社區、街頭值勤、義務植樹等。樂山小區也在他們的努力下,從備受詬病的老舊小區變為干凈、整潔的庭院式社區……
志愿服務是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也是城市最溫暖的底色。一直以來,市中區志愿服務“草根”力量不斷撐起城區的文明“脊梁”。以城市提升工程為契機,市中區將進一步加強志愿服務工作,建立健全志愿服務工作協調機制、信息統計和發布制度、指導幫扶和激勵制度;完善志愿服務體系,加強志愿服務站點建設;深入開展關愛空巢老人、綠色環保等志愿服務活動,大力開展黨員志愿服務活動,推進文明旅游志愿服務,打造具有市中特色的志愿服務品牌。
守護城市“臉面”擦亮“窗口”展示文明形象
隨著文明素質提升行動的扎實推進,市中區文明程度和公民文明素質不斷提高。而對于如何讓城市形象更有品質,市中區將這樣作答:深入開展文明交通行動,加強文明交通宣傳力度,廣泛開展“小手拉大手”文明交通伴我行主題實踐、禮讓斑馬線和建設文明路段、文明路口等活動,形成“車讓人、人讓車、車讓車、人讓人”的文明交通秩序;全面整治各類不文明交通行為,廣泛開展文明交通志愿服務活動,完善文明交通志愿服務長效機制。
此外,市中區將加強對窗口行業的標準化、規范化、人性化服務管理,廣泛開展“展示窗口形象、提升服務質量”主題教育活動、車站等窗口單位形象提升行動,全面提升行業文明管理、文明服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