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業興衰,關鍵在黨;管黨治黨,重在基層。近年來,市中區著力打造“品質市中·活力黨建”工作品牌,以提升組織力為核心,突出政治功能,強化黨建統領,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廣大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推動全區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在實踐中錘煉黨性、在參與中激發活力,持續提升黨建工作的覆蓋度、規范度和品牌度,把工作成效轉化為看得見、摸得著的成果,不斷為“品質市中”建設提供堅強組織保障。
實施“核心引領”強化區域聚合力
聯合山東移動認領“智慧社區——獨居老人遠程監控”項目,解決公共區域網絡和獨居老人家庭安防需求;聯合山東財經大學認領“舜曉時光”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服務項目,讓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享受免費課業輔導的同時,為大學生提供實踐平臺……市中區統籌區域資源,讓黨建項目在轄區“多點開花”。
市中區按照基層黨建“1234”的工作思路,將黨的建設作為一切工作的統領,進一步強化區域統籌理念,每年投入1000余萬元,以街道大工委和社區綜合黨委為主軸,全面推進“核心引領、多元共治”區域化黨建,通過黨建項目“簽約—亮約—履約—評約”的認領形式,充分發揮駐區單位在公益服務、資源支持等方面的作用,相繼推動300余個服務項目落實落地。
通過深化“雙聯系雙服務”工作品牌,市中區85個區直部門(單位)均與社區建立對口幫扶聯系,3500余名機關在職黨員主動認領社區服務崗位,在文明城市創建、城市提升工程、拆違拆臨等工作中發揮先鋒模范帶頭作用,累計服務2萬余次,典型做法被媒體廣泛報道。同時,依托省、市駐區單位在職黨員到社區報到工作,市中區引導社區黨組織與省、市駐區單位共同列出資源、需求、項目、責任“四個清單”,逐步建立起省、市、區三級部門單位聯系服務社區的工作運行機制,最大限度實現區域資源的互融共享。
筑牢“紅色堡壘”強化黨建引領力
立足轄區經濟元素活躍、總部經濟集聚、商務樓宇載體豐富的特點,市中區采取建組織、強管理、創品牌等方式,促進“兩新”組織黨建提檔升級。
以“兩新”組織建組織擴覆蓋攻堅行動為抓手,市中區建立“區級抓統籌和指導、街道抓重點和關鍵、社區抓小微和屬地”的分級負責、全面覆蓋管理體系,實現黨組織應建盡建、應管盡管。在大觀園街道黨工委統領下,山東商會大廈樓宇黨建服務中心先后兩次迎接中組部調研,相關做法在全省城市基層黨建座談會上進行推廣;綠地中心樓宇綜合黨委作為濼源街道直管的重點黨組織,被省委組織部確定為“主題黨日”聯系點,接受全省各地的觀摩考察。
市中區委書記宋永祥在今年市中區組織工作會議上提出,“‘兩新’組織建立黨組織后如何真正發揮作用,讓黨組織的組織力發揮出來,需要進一步探索和深化”。今年以來,市中區在區、街道和社區層面分別探索成立“兩新”組織黨建孵化中心、孵化站、孵化點,形成區級統籌、街道負責、社區兜底的“兩新”組織黨建孵化體系,同時立足區位優勢將工作重點向金融、文化產業等特色園區延伸,以濟南國際創新設計產業園為試點,打造“園區黨旗紅”黨建品牌,通過“三同”工作法引領園區企業組織同建、目標同向和資源同享。
打通“最后一米”強化群眾向心力
面對常年擁堵的自由大街南大街,市中區桿石橋街道通過“一核五元”模式,聽取民生訴求后對道路實施“小手術”,最終疏通交通“微血管”。在市中區,像這樣通過協商民主解決百姓“心事”的事例不勝枚舉。
圍繞“民事、民議、民決”,市中區大力開展基層協商民主實踐,搭建協商民主聯席會、理事會、議事會等多層級協商議事體系,總結推廣“三級協商、多元善治”工程、“一線訪民情、五步促協商”議事機制等10余個典型做法,逐步建成黨組織核心引領、多元平等互動、制度保障健全的協商民主議事機制,去年以來共解決民生問題230余件。
為更好地發現群眾訴求、提升服務水平,市中區將黨建工作和網格管理充分融合,以300戶到500戶的規模或小區、街面、樓院等為界,將社區劃分為若干網格,將基層黨支部建在網格上,確保“一網格一支部”,并按照“1名社區專職工作人員+1名黨員+1名居民群眾”的標準配置網格員,統一設計制作黨建網格地圖和網格服務公示牌,便于居民聯系和監督。王官莊街道成立街道、社區網格服務中心,建立信息化管理、社會組織培育等五項機制,并針對網格中心管理員建立與績效考核相銜接的薪酬體系,全面激發服務效能。與此同時,市中區積極整合城管、綜治、民政等原有網格,實現黨建網格統領下的多網融合、一網多能,真正把基層組織的“根”扎進網格、扎進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