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創城進入沖刺階段,交通文明已逐漸成為市民共識。其間,天橋區交警大隊按照全市“453”工作體系要求,以創城為契機,堅持“以人為本”,通過扎實推進城市交通擁堵治理,規范整治城市道路路口、路段交通秩序。同時,聯合全區各部門、街道辦事處共治共管,使得全區交通秩序明顯提升,馬路上的文明蔚然成風。
以人為本引導交通文明行為
路口架起的遮陽棚,新安裝的語音提示設備,由曲改直重新劃定的斑馬線……如今走在天橋轄區,馬路上的每一處細節都在彰顯著城市文明的進步與提升。
創城以來,天橋區交警大隊多措并舉,從“惠民”角度出發,先后集中整治北園高架橋下沿線14個站點的非機動車輛,采取疏堵結合方式,在路兩側劃定停車區域,規范非機動車輛停車。同時,為方便行人出行,在政府主導下,該區交警大隊扎實推進路口路段硬件設施升級改造。創城期間,政府累計投入設施資金500余萬元,對轄區11處路口進行改造升級,共計安裝人非護欄2300米、機非護欄1650米、語音提示設備8套、禮讓斑馬線3套、人臉識別設備4套、復劃標線2500余平方米。噴涂“禁止越線停車”提示語18處;增設安全島行人駐足區發光隔離柱29根;增設機動車待行LED指示標志1處等。
為呼吁更多人參與創城,推動文明交通提升行動,該區交警大隊創新思路,先后聯合快遞協會、外賣送餐組織、山東大學、轄區各大商場等30多家單位,組織交通文明知識宣講,提高文明交通意識。目前已有近300人參與路口認領活動,協助做好交通秩序管理。
網格化布警領導包掛示范帶動
經過前期摸底調查及數據分析,創城以來,該區全力推進20個重點路口、28條重點路段行人、非機動車通行秩序。其中11條被打造成示范道路。據該區交警大隊相關負責人介紹,11條示范路都有自己的“路長”,由交警中隊干部包掛,負責路口秩序、人員的管理,確保崗前培訓、崗后點評的常態機制。同時由一名大隊領導全天盯守指揮中心,專職負責督導檢查,發現問題,現場點評,及時通報。
為加大警力,全力保障交通秩序管控工作,該區交警大隊抽調科室35人,占警力2/3,定人、定崗、定責任,到轄區文明路口。“每個路口還同時安排了志愿者、保安、協警等人員維護秩序。”該區交警大隊相關負責人表示。截至目前,該區交警大隊共設立執勤崗20處,管控禁停線路14條,限停線路14條,大隊共投入警力209人,保安135人,警車64輛,拖車5輛,設施車1輛等。
人員到位后,如何高效率分工到崗?該區依托的是對交通擁堵、流量的數據分析,按照“警力跟著流量走,警力跟著問題走”的原則,推行特殊時段、特定路口、特殊路段的全區協調用警,按照分等級、分梯次的原則,最大限度地將警力投放到路面;同時提高路面快速反應和管控處置能力,增加快騎警力,加強全區重點部位動態巡邏管控,及時發現和處置交通違法、交通事故和突發警情。
共管共治多部門聯合治堵
今年是全市打響“治堵”攻堅戰第三年,交通秩序取得明顯成效。其間,天橋區治堵頻出重拳,日前已形成常態。與其他縣市區不同,轄區內長途汽車站、火車站周邊的亂停車和黑摩的成為天橋區近年來提升文明交通行動中的難點,更是重點。
近年來,該區采取聯合多部門,“勸、管、懲、巡”四步工作法,以長途汽車總站南區、北區、火車站進站口三處亂點為突破口,開展日常管理;針對部分載客三輪車、黑車和執法人員打“游擊戰”現狀,大隊通過視頻巡檢和民警快騎聯合的方式,開展突擊圍剿整治行動,提升打擊精度等。對查獲的載客三四輪,該區交警大隊依法從嚴處理,在高限處罰的基礎上,還從民生角度出發,幫助真正困難的司機“轉業”。“我們協調街道辦事處,讓有些老司機當上了交通協管員,也有人開始做起小買賣了。”天橋交警大隊三中隊蔣衛東跟很多黑摩的司機“混”成了朋友,在他的勸說幫助下,很多司機順利轉行。
此外,該區交警大隊還聯合工商、質檢等部門,從源頭查處了43處三四輪車非法營運點,兩站間的黑摩的數量一下減少了九成;聯合交警、巡警、特警、派出所、街道辦事處、渣土辦等部門對違法大貨車、渣土車嚴打重罰等。
停車管理是治堵工作的重要內容。創城期間,該區交警大隊分別對機動車、非機動車的停放進行了分類管理。在機動車禁停區域內,該區采取增設監控設備、車輛拖移等措施;非禁停區域,該區向區文明辦申請50余萬元,對6條道路500處增設隔離設施;聯合藥山街道、濼口街道重點整治大型貨車亂停亂放問題等。
重拳整治下,全區交通秩序明顯提升。相關數據顯示,該區今年6月、7月、8月一般事故率同期降低15%,死亡事故率同期下降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