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近日獲悉,為統籌城鄉文化均衡發展,天橋區圍繞惠民主題,將實施好“一村一年一場戲”作為推進農村文化建設的突破點,堅持高起點、高標準,大力推進送戲下鄉。該活動自2014年啟動以來,先后走進150多個村、演出545場,連續四年實現全覆蓋,切實解決了群眾“想看戲”“看好戲”“常看戲”的難題,受到了農民群眾的熱烈歡迎和好評。
強化資金保障讓文化惠民廣覆蓋、高質量
“一村一年一場戲”送戲下鄉工程是省委、省政府加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實施的文化惠民工程,是繁榮發展農村文化的重要舉措。天橋區牢牢抓住資金保障這個重點,把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用在保障農民文化權益的惠民工程上,保證“一村一年一場戲”惠民工程廣覆蓋、高質量、持續進行。自2014年以來,已累計投入380余萬元,切實做到“政府花錢、農民看戲”。同時,結合美麗鄉村建設,支持農村小廣場、小舞臺建設,先后幫助40多個村建立標準相對統一的小舞臺,并為農村小廣場配備便攜式移動音響,確保惠民演出有場地、有舞臺、有器材。
為滿足農村過年看大戲的要求,天橋區文化局每年年初通過村、街道文化站,逐級上報演戲時間、劇種要求,并根據上報的情況合理調配演出資源,統籌安排。按照貼近群眾的原則,同時兼顧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精心選擇劇種劇目,提供給各村、方便群眾點戲。演出大多安排在一個中心村落,一個臺口、不同劇目、連演數場、輻射周邊村落,形成一個戲曲文化“圈”。劇目以“全場戲”為主,“小戲”“折子戲”為輔,演出時間確保不低于120分鐘,讓農民真正過足戲癮。
加強文藝隊伍培育助力農村文化繁榮
堅持從建設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繁榮農村文化的長遠出發,加強農村莊戶劇團及各類文藝隊伍的培育,帶動農村文化繁榮發展。文藝輔導培訓工作向農村傾斜,每年面向大橋、桑梓店兩辦組織舉辦廣場舞、聲樂、戲曲等集中培訓,120個村的文藝骨干積極參與。
目前,全區實現了村村有廣場舞隊,文化站有京劇隊、呂劇隊,能夠演出《小姑賢》等整場劇目。為確保農民群眾年年看新戲,保持“一村一年一場戲”的新鮮感,加大新戲排練力度,為轄區呂劇、京劇、豫劇等戲曲隊伍購買戲服、道具、音響器材等,組織演出隊伍利用演出空閑時間,集中精力排練了以反腐倡廉、家庭和諧為題材,具有時代特點的《兒行千里》《三子爭父》《農家媳婦》等,增強了“一村一年一場戲”傳播正能量、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作用。
據悉,天橋區2018年“一村一年一場戲”工作將于近日正式啟動。同時,天橋區文化局將結合農民群眾需求,加大送綜藝類文藝演出進農村、進貧困村、進農村幸福苑的力度,讓老年人及貧困群眾享受到實實在在的文化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