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18年中國中小城市科學發展指數研究成果”在《人民日報》發布。可喜的是,我市天橋區入圍“2018年度全國科技創新百強區”。
對于天橋區來說,這份“意料之外”的榮譽,卻也在“情理之中”。
積跬步,至千里。近年來,天橋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工作,在轉變作風、提升標準、整合資源、扎實服務的點滴行動中,推動全區科技創新工作走在省市各區縣前列,成為“全國科技進步考核先進區”、“國家知識產權強縣工程試點區”、“山東省知識產權示范區”等。
今年,天橋區扎實推進干部隊伍作風大整頓活動,以作風建設促效能提升,科技創新工作結碩果:引進院士工作站4家;上半年完成技術合同交易額6.35億元,位列全市第二;高新技術企業總量將達到90家以上,實現兩年翻番;形成“一帶二中心三園區四平臺”的科技創新工作新格局……
轉作風推動人才工作結碩果
依托傳統工業區優勢,天橋轄區內“盤踞”著2所省級高校、13家科研院所、54家科技研發機構。人才優勢讓該區在發展競技中勇亮“科創牌”。
作為科創工作的牽頭服務部門,天橋區科技局近年來圍繞人才與科技創新工作出臺扶持政策、資助項目產業化、規范項目申報等,“一對一”服務企業,橫向溝通各部門,激發了全區人才干事創業熱情。
今年10月15日,按照全區干部隊伍作風大整頓活動要求,該局要求全體人員“精準畫像”,直面問題抓整改。“活動最終是為了提振精神、提升境界、提質增效,在科創領域助力全區加快趕超發展。”天橋區科技局局長張明表示。
作風進一步提升,營商環境得到優化,天橋區科技局今年通過走訪調研15家高校院所、50多家重點企業和科技型中小微企業,編印政策手冊、組織論壇培訓等,推動全區人才工作結碩果。
目前,該區引進院士工作站4家,泉城“5150”引才倍增計劃人才3人,泉城產業領軍人才3人、創新團隊4家,濟南市拔尖人才9人,青年學術帶頭人8人。與山東交通學院、濟南大學等高校院所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開展深層次產學研融合發展。
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兩年翻番
2016年將公司搬到天橋區后,劉福廣創辦的山東鼎安檢測技術有限公司發展明顯加快,其4個分公司中有3個是高新技術企業,160多名員工中60多名取得中高級工程師職稱。“說實話,天橋區科技局真是讓我們感受到了政府服務的溫度。從申請高新技術企業到打通員工職稱晉升渠道等,他們都一路引領陪伴。”劉福廣表示。
與劉福廣有相同感受的還有很多企業。厚植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是天橋區科技工作的一大重點。每年集中申報高新技術企業時,科技局工作人員利用周末時間邀請相關專家對企業的申報材料進行一對一審核輔導,靠上服務。他們還根據企業訴求,舉辦了專題培訓、編印服務指南,及時發放產業扶持資金等。
滴水能穿石,扎實的服務加速了天橋區創新驅動發展:2017年,濟南鑫茂齊魯科技城火炬創業服務有限公司獲批國家科技企業孵化器;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增長2.61%;新認定42家高新技術企業。2018年,天橋區又有58家企業參加高新技術企業申報,總量將達到90家以上,實現兩年翻番。形成“一二三四”科技創新新格局
“駐地政府營造的營商環境值得點贊。我們先后成立了兩家院士工作站,還得到了政府的資金扶持。這不僅使我們獲得了潛在的國家級項目,還培養了創新人才隊伍。”天橋區駐地企業——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濟南特種結構研究所副所長王志強表示。
政企攜手合作,天橋區科技成果轉化勢頭迅猛,濟南特種結構研究所只是一個縮影。
2017年,天橋區完成技術合同交易額21.36億元,位列全市第二;截至9月,完成技術合同交易額6.68億元,位列全市第二;累計獲得技術轉移轉化服務機構技術合同交易補助223.75萬元……
目前,天橋區已形成“一帶二中心三園區四平臺”的科技創新工作新格局——以北園高架兩側高校院所集聚為依托,以天橋總部商務中心和濱河商務中心為創新創業基地,以大學科技園、藥山科技園、新材料產業園為產業聚集地,以齊魯云商、夢啟青年創業園、寶華e家、山東(綠驛聯享)節能環保服務平臺為孵化平臺。
作為全區科技創新工作主陣地,濟南新材料產業園區今年捷報頻傳:1月29日,山東中科科技園正式簽約落戶園區,積極推進與中科院的戰略合作;4月26日,園區與中關村海淀園創業服務中心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共建北京中關村(濟南)新動能產業基地,首批22家中關村企業入駐園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