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國家發展戰略的落地需要實干的精神、務實的作風。
近年來,在天橋區委、區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天橋區科技局通過抓班子、強隊伍,聚焦實施天橋發展“1339”戰略,將科技創新扶持政策第一時間送到企業,深入科研院所和企業,現場解疑答惑……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引領下,天橋科創中心建設突飛猛進,不斷實現新跨越。
繼榮獲“全國科技創新百強區”“國家知識產權強縣工程示范區”稱號后,今年9月,天橋區被評為首批“山東省技術轉移先進區”,1-11月份完成技術交易額52億元,連續4年位居全市前列。天橋區科技局先后被授予省級文明單位、區干事創業“出彩型”好班子和先進基層黨組織等榮譽稱號。
堅持以黨建為引領 培養黨員干部擔當作為能力
黨的干部總是與黨的事業緊緊連在一起,科技創新事業更需要一支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高素質干部隊伍。
近年來,天橋區科技局堅持以黨建為引領,加強黨員干部之間的學習提升,開展集體學習與自學相結合,以“靜——靜思善學、境——提升境界、敬——勤奮敬業、凈——潔凈清廉、競——創先競優”為主線,讓全體干部學出水平、比出干勁、創出佳績。
為扎實開展“境界標準提升年”活動,該局將“三學三比三創”轉化為服務企業的實踐。具體包括編印下發了《天橋區科技工作概覽》《科技政策選編》《高新技術企業政策匯編》等服務指南,每本都十多萬字,字字凝聚心血;根據《天橋區產業發展扶持政策》,給予高新技術企業、科技研發平臺、眾創空間、科技孵化器等發展扶持資金960萬元。
此外,該局不斷完善“領導班子包掛院所企業”等工作機制,由領導帶頭走訪院所、企業160多次;加強與濟南新材料產業園、藥山科技園及區發改局、區工信局、街道辦事處等部門的聯系溝通,構建起覆蓋全區、上下聯動、左右協同的服務體系等。
3年增加100家高新技術企業 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能力持續增強
厚植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是天橋區科技工作的一大重點。為使駐區企業充分了解和掌握有關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條件、相關政策及申報程序,天橋區科技局舉辦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專題培訓班。同時,利用周末時間邀請專家與企業實行“一對一”審核輔導、靠上服務,提高申報質量;編印《天橋區高新技術企業創新之路》等。
其中,《天橋區高新技術企業創新之路》是由天橋區科技局領導親自帶隊,到轄區15家高校院所、100余家重點企業走訪調研,匯集130多家高新技術企業和科研院所業務特色、科創實力與發展歷程而成。這是全區科技創新領域第一部“全書式”資料匯編。
滴水能穿石,扎實的服務全力促進了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數據顯示,天橋區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由2016年的37家發展到2019年的140家,創造了3年增加100家的優異成績,預計2020年全區高新技術企業總量將突破170家。
同時,全區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能力持續增強,連續四年走在全市前列,今年獲評“山東省技術轉移先進區”。1-11月,該區完成技術交易額52億元,實現了全年指標任務翻一番。
實施“人才強區”戰略 為全區發展裝上“智力引擎”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天橋轄區有2所省級高校、13家科研院所、54家科技研發機構,高層次人才優勢明顯。
為充分發揮優勢,該區大力實施“人才強區”戰略,采取“院校專家+現場考察+創新型企業家”形式,走出去舉辦科技管理與創新發展研修班;深入院所企業、對接各街道辦事處,廣泛開展人才政策宣講等。
近年來,天橋區科技局共引進20家國內外知名高校、科研機構及企業在天橋區設立研發或成果轉移轉化機構,先后指導企業與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學院5名院士建立院士工作站,指導濟南海創曼城產業園運營管理有限公司與俄羅斯國家工程院院士斯別蘭斯基簽約,實現了天橋區與海外院士合作建立院士工作站零突破。
今年,該局指導山東犀牛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航空工業濟南特種結構研究所建立院士工作站2家,已通過省科技廳備案。博士后創新實踐工作站3家、泉城“5150”引才倍增計劃人才5人、泉城產業領軍人才2人、泉城產業領軍創業團隊10家等,全區高層次人才達到4600余人。
科技研發平臺同樣結出碩果。今年,天橋轄區6家單位獲批8個“山東省工程實驗室”,山東省公路橋梁建設有限公司、天諾光電股份有限公司獲批“山東省企業技術研究中心”,全區省級以上科技研發機構增至34家(國家級1家,省級33家),為全區跨越發展裝上“智力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