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濟南,陽光明媚,微風拂面,滿眼繁花似錦——這樣的濟南,怎能不讓人心醉?就在這樣的春天里,不少泉城市民發現,家園生態系統越來越好,人居環境越來越舒適,這正是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踐行。
3月16日,省委常委、市委書記王忠林在調研城市綠化提升工作時說:“種樹就是種福,種樹就是種德,種樹就是種財,種樹就是種空間。”濟南,正為了這樣的“綠色紅利”而努力。
科學綠化讓城市多一抹綠色
城市綠化,并不是一蹴而就,也不能隨隨便便種植。為此,我市“堅持規劃先行,統籌謀劃省城綠色空間”,先后出臺了《關于開展“綠滿泉城·美麗濟南”城鄉綠化行動的實施意見》《關于加強濕地保護修復工作的實施意見》《〈濟南市城市綠化條例〉實施細則》,印發了《裸露土地綠化工作實施方案》《山體綠化提升和山體公園建設三年行動實施方案》《箱體美化專項行動實施方案》,編制了市級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在規劃編制過程中,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廣泛征求專家和社會各界意見,切實提高了規劃編制工作的科學性、合理性和前瞻性。
有了科學的規劃,在行動上也就更加準確。市園林和林業綠化局按照方案,動員社會力量,按照“快、大、全”要求,因地制宜、宜草則草、宜樹則樹、宜花則花,持續推進裸土覆綠行動,2018年完成裸土覆綠面積1700萬平方米,綠化高架橋橋柱3394根,治理路沿石26.54萬米。遵循“生態、自然、野趣,節儉、安全、易游”原則,全力推進山體綠化提升和山體公園建設,2018年,20處山體公園已完成“3年行動”任務總量的55%,其中6處已提前完工,35座山體綠化提升工程全部完工。加快推進郊野公園試點建設,北大山、平陰環秀郊野公園已提前完工,葫蘆套等3處郊野公園正在加快設計方案評審。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因地制宜、隨坡塑形,精心打造景觀節點,全線增綠添彩,保質保量完成了二環東路、二環南路延長線景觀提升工程。此外,采取實地勘驗、整地造形、生態覆綠等工程措施,治理修復奧體文博片區等渣土山17座,拓展綠化面積2500畝。2018年完成新增造林5.08萬畝,建設農田防護林1.05萬畝。積極推進國道105線平陰段等綠色通道建設,綠化里程達120公里。成功創建省級森林鄉鎮4個、省級森林村居35個。群眾性義務植樹活動深入開展,全市共有350萬人次以各種形式參加義務植樹,共植樹1300萬株。
身邊改變 城市“靚點”越來越多
櫻花作為春天的一種常見花卉,一直深受市民喜愛。但是在以前,市民很少能看到成片的櫻花,不少愛花人為了能夠看到櫻花,去青島、武漢甚至是日本賞櫻。今年春天市民發現,在解放東路有了一條“櫻花大道”,多了一處賞春的好去處。
歷下區園林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解放東路栽種的是日本早櫻,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早櫻盛開時節花繁艷麗,滿樹爛漫,如云似霞,大片栽植可形成“花海”景觀。記者在現場看到,整個解放東路上櫻花正在盛放,每棵樹大概高3米左右,櫻花雪白的花瓣上略帶絲絲粉紅,金黃色的花蕊如金絲般簇擁在一起,在徐徐微風中搖曳。
近年來,濟南的綠化正在悄然發生改變,不少居住在市中區的人們發現,家門口的違建變成了口袋公園,小區里多了很多可以讓大家休閑的綠地。
據悉,口袋公園建設作為2018年市中區“十大城市提升行動”的重要內容,有效解決了拆違拆臨后地塊的利用問題,為市民提供更多休閑場所。市中區去年新增60處口袋公園,讓市民有更多幸福感、獲得感。截至2018年年底,轄區新增口袋公園已達到77處,全區口袋公園達到160多處,超額完成建設任務。
生活在斜馬路附近的居民告訴記者,“違建房沒有了,臟亂差的環境變成優美的口袋公園,隨時走出家門散心,我們這些老鄰居心里別提多舒暢。”說起這里的口袋公園,市民李先生一個勁兒地點頭稱贊。
據了解,2018年市中區口袋公園建設不滿足于基礎的建綠透綠,而是選用“四季常綠、三季有花、兩季有果、兩季飄香”的苗木,打造春季爛漫、夏季芬芳、秋季韻律、冬季勁翠的景觀效果。新建口袋公園還特別注重對文化內涵及文化主題的體現,將泉水、荷花等獨具特色的元素融合在公園內,彰顯泉城特色風貌。公園銘石也從原先簡單地記錄“拆違拆臨、還綠于民”,變成寫有口袋公園“前世今生”的雙語銘石,抒寫口袋公園發展歷程的同時與國際接軌,讓口袋公園更加國際化。另外,選址不再局限于主次干道節點、高檔社區這些“光鮮亮麗”的區域,更關注老舊小區和開放式小區。通過口袋公園建設,讓小區環境發生跨越式提升,搭起政府與百姓之間的“民心橋”,讓市民真正從拆違拆臨行動中受益。
類似的“靚點”,在這座城市還有很多很多,居民的生活,也因為這些“靚點”而越來越多彩。
控制飛絮 讓泉城沒有“春季煩惱”
濟南楊柳種植比較多,春季飛絮的問題讓市民很頭疼。但從2018年以來,不少市民反映,飛絮越來越少,可以更好地賞柳而不用擔心飛絮問題了。
據市園林和林業綠化局有關負責人介紹,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城區楊柳飄絮治理工作,提出“突出規劃,逐步解決楊柳飄絮問題”“既生態,又不能破壞生態”。為此,他們付出了很多努力,目前,楊柳飄絮治理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
近年來,市園林和林業綠化局對全市城區楊柳樹的分布及飄絮情況進行全面調研。組織各區園林部門,發動各街道辦事處開展城區道路及單位庭院、居住小區等區域飄絮樹木現狀摸底調查,摸清楊柳具體數量、存在區域、影響程度。經初步統計,主城區范圍內楊樹9.8萬株、柳樹6.06萬株。全市楊柳樹比較集中的區域主要有英雄山區域、二環南路、220國道(槐蔭段)、燕山立交、經十東路兩側背景林以及天下第一泉風景區、百花公園等。飄絮時間因樹種和品種不同一般有三波:第一波是毛白楊飛絮,一般在4月中旬,最早的為4月上旬初,最晚的為4月下旬;第二波是柳絮,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第三波是歐美楊絮,一般在5月中旬。
摸清情況后,市園林和林業綠化局制定了《濟南市城區楊柳飄絮治理三年行動實施方案》,按照屬地管理、科學規劃、長短結合、先急后緩、標本兼治的原則,堅持長期規劃與近期效果、生態效益與宜人環境并重,嚴控楊柳雌株栽植,降低楊柳速生樹種比例,增加適生鄉土長壽樹種比例,調整優化現有綠化結構,選育優良綠化樹種,推進樹種更新,從“建、換、控、抑、治”五方面著手,科學防治楊柳飄絮,最大程度減少危害。
在治理中,我市采取分區治理、精準施策的方法,提前行動“先治標”,盡快緩解飄絮影響。根據楊柳樹分布區域、人口密集程度等,劃分防治重點區域,將英雄山廣場片區、天下第一泉風景區、燕山立交橋片區、經十東路背景林、二環南路等共計40處地點列為重點防治區域,派專人值守;同步注射楊柳抑制劑,為次年飄絮防治工作奠定基礎。截至去年底,各區通過噴水封絮、注射抑制劑、更換病老楊柳樹種等措施,共治理楊柳樹4萬余株;噴灑絮無蹤625公斤、用水約6250立方米;噴灑清水3萬余立方米;出動車輛2500余車次,人員1.5萬余人次。巡查過程中,通過向市民征詢意見了解到,2018年楊柳飛絮比去年減少六到七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