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工不穩、無工不富、無工不強。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工業是我們的立國之本”“國家強大要靠實體經濟”“抓實體經濟一定要抓好制造業”。
當下的濟南,正大張旗鼓、理直氣壯地樹起工業強市的大旗,把加快建設工業強市作為當務之急,理清發展思路,明確主攻方向,補齊短板弱項,誓言重振工業雄風,再創制造業強市輝煌。
夯實工業發展根基 贏得城市競爭主動權
工業強市,為何要“強”?
曾幾何時,濟南的工業成績輝煌。在工業領域創造了70多個全國第一,建立起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在41個工業大類中擁有38個,是全國擁有工業門類最多的城市之一;有眾多引以為傲的名牌,濟南輕騎、小鴨洗衣機、康巴絲鐘表、趵突泉啤酒等享譽全國。
近年來,濟南統籌推進工業穩增長、擴投資、抓創新、促轉型等各項工作,大數據與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制造與高端裝備、精品鋼與先進材料、生物醫藥等產業不斷成長壯大,形成了支撐未來發展的四大支柱。上半年全市經濟運行態勢顯示,工業增加值增速、工業投資、技改投資都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先進制造業取得長足進步,積累了一批如中國重汽、浪潮、濟南二機床、齊魯制藥、濟南圣泉、玫德集團有限公司等行業領軍企業。
實體經濟強不強,制造業發達不發達,直接決定了城市的核心競爭力。從全國20強城市看,前十位的城市都是工業發達城市,工業增加值均居前十位。今年一季度,濟南經濟之所以能夠頂住疫情沖擊,主導產業的支撐不可替代,制造業的貢獻不可替代。濟南加快建設工業強市,是落實“走在前列、全面開創”目標定位的責任擔當,是鞏固提升我市工業經濟基礎支撐地位的迫切需要,是贏得城市競爭優勢的關鍵所在。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洶涌來襲之時,在越來越多的城市選擇加碼制造業的當下,著力夯實工業發展根基,以工業高質量發展牽引全市經濟轉型升級,無疑是濟南實現崛起的必由之路。
瞄準先進制造業和數字經濟 打造未來發展新高地
7月8日,看似普通的日子,對老濟鋼人來說卻是一個刻骨銘心的日子。3年前的7月8日,濟鋼煉鐵廠出完最后一爐鐵水,鋼鐵生產線正式關停。經過三年的艱辛探索,昔日“吃鋼鐵飯”的濟鋼,如今已經走出了轉型陣痛,月營收由鋼鐵主業關停時的4億元躍至20億元,接近鋼鐵主業關停前的水平。
無獨有偶,以AI云服務為主營業務的神思電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扎根濟南26年,如今基本完成“從身份識別到人工智能”的戰略升級,并與IBM、百度、華為、地平線、寒武紀等知名AI企業建立深度合作,成為國內領先的AI云端結合解決方案賦能者,成為名副其實的新制造業領軍企業。
工業強市,“強”在哪?傳統工業企業轉型升級逆勢突圍,新興工業力量發展之勢強勁,濟南加快建設工業強市有底氣也有實力。
濟南工業項目建設具有良好基礎——山東重工百萬整車整機綠色智造產業城、山鋼精品鋼優化升級改造等重大項目全力推進。工業投資同步獎補機制高效建立,推動土地、金融等資源要素向工業項目傾斜,力爭到2022年全市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在2019年的基礎上實現翻番,工業投資占比提高到25%以上。
濟南創新平臺載體作用凸顯——齊魯科創大走廊、山東產業技術研究院、山東高等技術研究院等創新平臺建設高質量推進,更多大科學裝置和大科學計劃相繼落地濟南,國家工程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加速創建,一批重大產業和關鍵技術實現創新突破。
濟南發展工業互聯網具有先發優勢——擁有1個國家級十大“雙跨”平臺,2個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31個省級示范平臺,正全力搶占工業互聯網發展“新風口”,打造工業互聯網省會。
7月9日下午,濟南市委市政府召開加快建設工業強市動員大會,聚焦打造“智造濟南”,深入實施工業強市發展戰略,推動先進制造業和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為建設“大強美富通”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提供強力支撐。
未來,濟南朝著“更強”的目標奮進——逐年提升工業對全市經濟的基礎支撐作用,到2025年,工業營業收入突破萬億元,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30%以上,實現先進制造業發展能級、數字經濟發展能級、企業發展能級、綠色發展能級顯著提升,形成產業結構優、集約水平高、創新能力強、質量效益好、開放層次高的先進制造業和數字經濟發展高地。
重構制造業格局 強勢發力智能制造
當前,工業特別是制造業已經成為新一輪國際競爭和大國博弈的主要“競技場”。工業強市,如何“強”?
智能制造,已經成為重構制造業新格局的重要動力。聚焦聚力“智造濟南”,濟南把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放在首位,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聚力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攻堅戰,聚焦制造業優化升級、數字經濟引領、服務實體經濟三大重點任務,培育創新驅動、項目帶動、政策促動三大動能,打造先進制造業和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雙引擎”。
濟南的工業強市之路聚焦新定位、新目標、新要求,率先破題“智造濟南”建設——圍繞大數據與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制造與高端裝備、精品鋼與先進材料、生物醫藥等四大支柱產業,進一步做大做強做優信息技術裝備、軟件與信息技術服務、汽車及零部件、高端數控機床、機器人等37個產業鏈條和40個產業集群。通過集中攻堅中國算谷、中國氫谷、精品鋼與先進材料和生物醫藥產業,培育5000億級產業集群2個,2000億級產業集群2個以上。
產業發展離不開適宜的發展環境與強有力的政策保障。濟南出臺的《關于加快建設工業強市的實施意見》,在要素保障、投資激勵、市場主體、創新驅動、金融服務、降本減負、服務企業、人才保障等10個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出工業用地保障紅線、技改分檔激勵、企業上臺階激勵、綠色發展獎補、降低用電成本等突破性政策,將工業扶持資金規模一次提高到20億元,極大提振了企業發展信心。
近年來,作為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創新發展試驗區,濟南形成了智能制造與高端裝備、新一代信息技術、軟件和電子信息制造等優勢產業,為高水平打造“智造濟南”奠定了堅實基礎。當下的濟南,堅持存量崛起與增量激活相結合,積極構筑集聚集群集約、高端高質高效、專業專注專長的現代工業產業體系。中科院濟南科創城、國際醫學科學中心、山東省互聯網醫保大健康服務平臺、山東重工綠色制造產業城等平臺作用充分發揮,推動產業鏈式集群規模化發展,“平臺+生態、龍頭+配套、承接+轉型”的產業發展新生態加速培育。
咬定青山不放松,堅持工業強市發展戰略不動搖,濟南既搶抓機遇、大干快上,又久久為功、持之以恒,建設工業強市目標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