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ymyim"></strike>
  • <abbr id="ymyim"></abbr>
  • <ul id="ymyim"></ul>
    <abbr id="ymyim"></abbr>
    <ul id="ymyim"></ul>
    <fieldset id="ymyim"><menu id="ymyim"></menu></fieldset>
  • <fieldset id="ymyim"><input id="ymyim"></input></fieldset>
    <ul id="ymyim"><sup id="ymyim"></sup></ul>
    <strike id="ymyim"></strike>
    2025年03月31日 星期一

    青年,中國科學的希望

    發布日期:2011-11-15

    信息來源:

     ●希望青年人有智識追求的志向

    ●希望青年人有科學研究的熱情

    ●希望青年人有自尊自信的風格

    有理想的青年人是中國科學的希望。

    一個重要原因是世界歷史上,做出杰出科學成就的多數都是45歲以下的年輕人。另外一個原因是,中國以前因為條件不是很好。在物質條件改善期間成長的青年,我們應該提供環境,使他們不要被不良風氣誤導,而堅持學術的根本。

    應該讓青年人知道,國家對科技投入的增加,是對科技界的挑戰。我們現在的科學,可能還沒有達到中國近代科學史的最高點,我國更沒有成為世界強國。和國內比,當清華大學同時擁有陳省身和華羅庚做研究生和青年教師的時候,可能是我國近代科學杰出人才最集中的高點。生命科學的最高點,可能也是20世紀20到30年代的協和醫學院。和國際相比,我們不僅遠遠落后于美國、英國、德國、日本等,而且也還落后于瑞士、瑞典。瑞士人口不到800多萬、面積不過4萬平方公里,卻已經有21個諾貝爾科學獎得主。我們在科學很多方面首先應該超越我國近代史最高點,再逐漸躋身世界前列。

    為了支持青年的成長,需要老師、資源分配者盡其所能,發現青年人的特長,提供環境和體制,傾力支持有志向的青年人,從根本上改變中國科學的現狀,期望盡快將中國變成世界科學強國。

    希望青年人有智識追求的志向。中國傳統的孔孟之道總體優于起源中東盛行西方的宗教,但過分重視人際關系,相對忽視探索自然,導致思想深度和思維方法的欠缺。科學在近現代中國也可能主要被看作是技藝。進一步把科學作為文化根植于中國,成為我們社會靈魂的有機組成,將是青年人可以承前啟后為之奮斗的一項事業,建立和堅固中國文化的新支柱。

    希望青年人有科學研究的熱情。中國社會發展的同時也引出一些問題和危機。青年人中或許再現蔡元培先生80年前擔憂的傾向:以賺錢做官為目的選擇所學專業,有可能使中國近百年前仆后繼提高科學的努力曇花一現,在條件改善后,科學卻在青年人中重新成為冷門。缺乏強大科學基礎,只重視當官和金融的中國不可能成為真正的強國,而可能小富即安。中國需要每一代青年中有部分優秀學子做科學,在中國的土地上做科學,保障中國的長期繁榮。

    希望青年人有自尊自信的風格。如果青年人對中國前途樂觀,就不會對未來中國科學的主流失望,不會將精力充沛時期都用在國外而敢于在中國起作用;如果有自尊,就不會從科學家和科界商人混雜的各色先例中,仿效中國式的“成熟”去拉關系討人歡喜,而集中精力做出超越前人的工作;如果有自信,就無需委屈自己學習目前中國流行的“聰明”,而把腦力和時間用到最值得自己發揮之處,在科學領域做出扎實的工作。

    兩千多年來中國科學總體不如西方、未形成科學體系,可能因為對探索自然和真理的熱情不足。100多年來中國科學成就有限的原因是環境和物質條件較差。而現在,從事科學研究的條件已經顯著改善、一些單位的硬件超過國外先進水平。

    今后,大家協力奮進,通過自己的工作,支持一批真心做科學的青年,使中國逐漸成為世界上真正的科學強國,以中國出現的科學成果,服務于中國的繁榮、有益于世界的福祉、貢獻于人類的精神家園。

    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