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時節,五谷豐登。章丘沃野,和美畫卷。9月23日,“慶豐收促和美”章丘區慶祝2023年中國農民豐收節活動舉行,從龍山平陵古城到相公鳴羊山間,一曲豐收的歡歌在鄉村田野上唱響,忙碌著的農民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放眼章丘,盡是豐收美景:2023年,小麥收獲面積78.18萬畝,總產小麥33.29萬噸,秋糧總種植面積83.35萬畝;蔬菜(食用菌)瓜菜類播種面積29.07萬畝,產量129.9萬噸;畜禽規模養殖場175家,黃河舒心養殖場通過國家級生豬調控基地專家組審核……章丘區認真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緊扣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堅持黨建引領貫穿始終、“三變”改革激發活力,堅持產業發展和鄉村建設“雙輪”驅動,走出了一條示范樣板引領全域鄉村振興的齊魯樣板打造特色路,連續兩年在濟南市鄉村振興考核中獲第一名,并于今年9月獲農業農村部批準,創建2023年國家鄉村振興示范縣,初步描繪了鄉村振興百花齊放的豐收景象。
這份豐收,寫在了臉上
彩旗飄飄,鼓聲震天,舞姿豪放。走進章丘區慶祝第六個中國農民豐收節主會場,平陵古城內,多彩的文藝表演渲染節日氛圍,村BA冠亞季軍、第九屆齊魯鄉村之星代表、第十批“海右計劃”鄉村振興人才代表、鄉村振興帶頭人接受禮贊,展現著新時代高素質農民的風采。與山東省財金能源有限公司就沿黃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區項目進行簽約,與上海東方希望畜牧有限公司就現代化生豬養殖循環產業鏈項目簽約,與山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就龍山小米聯合育種及示范基地建設推廣項目簽約,延續豐收的喜悅,續寫奮斗的故事。
成熟的蘋果、梨子密密匝匝掛滿枝頭,讓人垂涎欲滴,果農們忙著采摘、挑選、包裝、運輸。曾經的荒山坡變身花果山,成為十九郎村增收致富的樂園……在章丘區慶祝第六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分會場,以“和美相公莊·好‘蘋’十九郎”為主題,鳴羊山上碩果累累,瓜果飄香,游客們乘坐著“鳴羊山號”小火車沉浸式體驗豐收美景,盡享大自然的饋贈。
豐收的果實沐浴著強農惠農政策的甘霖。今年以來,章丘把保障糧食生產和重要農產品供給作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首要任務,糧食和農業生產喜獲豐收,農村和諧穩定,農民幸福安康,章丘大蔥、龍山小米、高官甜瓜等八大名品形成50萬畝發展規模,獲批章丘大蔥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市級以上經營主體321家,創建省級現代農業強鎮6個、鄉土產業名品村39個、市級以上農業品牌29個。充分利用“三澗溪·農事匯”電商平臺,通過邀請網絡達人等方式推銷章丘農特產品1500余萬元。建設數字鄉村,開工120個,建成110個,獲批智慧農業應用基地3家;加強“無人農場”試驗基地、智能農機裝備示范合作社建設和魯牧云平臺應用。抓好農產品和農業生產“三品一標”,常年維持在250家左右。開展“泉水人家+區域公用品牌+領軍企業品牌”整體推介,擁有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48家,其中國家級1家,省級6家,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51家……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雙豐收,產業興旺和農民致富雙促進,豐收的果實讓農民臉上寫滿了笑容。截至2022年底,所有行政村集體收入全部超過30萬元,50萬元以上行政村達80.8%,廣大農民喜笑顏開,廣大農村活力迸發。
這份豐收,扛在了肩上
“我們的鮑芹,有著‘高、實、脆、甜’四個特點,吃起來無絲無渣,口感特別好……”32歲的劉向偉介紹起章丘名品“鮑芹”時頭頭是道,引得客商連連稱贊。
刁鎮街道鮑家村種植鮑芹已有1000年之久。曾經在一段時間內,出現了市場混亂、沒有儲存冷庫,即便種得好也未必賣得好等問題。2015年,大學畢業的劉向偉回到家鄉種起了鮑芹,對這一現象更是深有感觸。
2019年,劉向偉當選為村黨支部書記。面對發展難題,他帶著村民先行先試發展大棚種植。沒幾年,全村就發展到了600多個大棚。他還將鮑芹加工分成三個等級,區分消費群體,讓精品鮑芹走進大型商超酒店。現在的鮑家村,已經形成了以村集體領辦合作社,規模化種植、分類包裝、統一定價的新模式,100多個種植戶加入了合作社,種植戶們的收入狀況明顯改觀。
豐收美景背后,藏著一個個辛勞的身影。像劉向偉這樣回鄉人才“挑大梁”的故事,還有很多。近年來,章丘堅持重實干、重實績、重擔當的選人用人導向,打造政治過硬、本領過硬、作風過硬的鄉村骨干隊伍。目前,有217名回鄉人才當選為村“兩委”成員、79人擔任村黨組織書記,在鄉村振興中挑起了大梁。
美不美,家鄉水;親不親,故鄉人。近日,依托綠創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創立的山東章丘番茄科技小院,獲評“中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科技小院”,這也是濟南市唯一獲此殊榮的科技小院,而公司總經理宋晨晨也是回鄉創業的優秀人才。在他的帶領下,公司已發展成為集水果蔬菜種植、生態養殖、餐飲住宿、采摘購物、科普教育、配送中心、技術推廣為一體的綜合園區,建設冬暖式蔬菜大棚25000平方米,大櫻桃連體大棚10000平方米、連棟溫室大棚16000平方米;建設標準化豬舍6000平方米,土豬存欄1000頭,輻射帶動周邊土地2000畝,帶動就業80多人。
無獨有偶,白云湖街道“荷小妹”韓瑩瑩,在2011年之前還是一位在外地工作的幼兒教師。一次偶然回鄉機會,讓她萌生了把池塘里無用的荷葉變成寶貝的想法。于是,她毅然返鄉創業,從承包3畝荷塘開始,逐步做起香椿、蒲公英等產業,現在銷售產品20多種,年收入800多萬元,還入選了齊魯鄉村之星。
廣袤田野,年輕的身影不斷涌現。章丘充分發揮優秀返鄉創業人才見識廣、有技能、有文化的優勢,抓牢親情鄉情這根紐帶,實施鄉村人才“磁聚計劃”,開展頭雁領航、歸雁奮飛、雛燕培育三大行動,制定“人才新政25條”“鄉村人才振興方案”等政策,統籌推進人才引進和本土人才培育,加大創業初創期、早中期支持力度,優先落實人才安居、金融服務等優惠措施,打通人才成長全路徑,培育集聚各類鄉村人才2萬人以上,各領域人才規模不斷壯大、素質穩步提升、結構持續優化,成為鄉村振興的生力軍、引領者。
這份豐收,刻在了心上
最近,繡惠街道施家崖村熱鬧非凡,藕田蕩漾、果香蝦肥,龍蝦節正在籌備中,一派豐收景象。
前不久,施家崖村的張恒起為了發展“藕蝦套養”項目,奔赴微山湖,運回來1.4萬斤小龍蝦苗。如今,村里200多畝蓮藕田里,有160多畝放養了小龍蝦,規模達到2.4萬余斤。眼下,蓮藕和小龍蝦都到了收獲的時候,張恒起高興地說,“豐收節到了,這是咱農民自己的節日,心里很高興。我之所以舉辦龍蝦節,與村里和美宜居的生活環境分不開。”
房前屋后花草掩映,寬闊道路遍布山村,農家庭院白墻黛瓦,與山泉河湖交相輝映……章丘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聚焦推進人居環境整治,加強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站建設,鞏固農村黑臭水體治理成效,開展薄弱村攻堅、國省道沿線村莊提升等專項行動。推進農村公路管養體制改革,縣、鄉、村三道列養率達到100%,良好生態成為鄉村振興支撐點。穿行在鄉村,一步一景、一村一韻,美麗鄉村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千姿百態,引人入勝。
農村環境不斷變美,鄉風文明持續向好,物質與精神實現“雙豐收”。章丘統籌推進“3+7+N”試點工作,舉辦學雷鋒志愿服務項目大賽啟動儀式;持續開展基層理論宣講,累計開展各類宣講活動4500多場,受眾達110萬人,有力推動黨的創新理論深入基層、深入人心;開展“民星大舞臺”等群眾文化品牌活動、農村公益電影放映、婚俗改革政策宣講等系列活動2800多場。深化鄉村文明、移風易俗行動,弘揚敦親睦鄰、守望相助、誠信重禮的鄉風民風,“出彩人家”示范戶建成比例13.32%,區級以上文明村鎮達標覆蓋率達到96%。
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兩創”,石匣村鄉村振興戲劇節、非遺傳承等創新案例被省文旅廳推廣。創作反映農民思想實際、帶動農民轉變觀念、激勵農民奮發向上的優秀文藝作品,以三澗溪村為原型的電視劇《三泉溪暖》在央視一套首播,收視率居全國前列;衍生綜藝節目《在希望的田野上》播出,集中呈現了章丘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的魅力元素。
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推行“共治積分”,將積分結果與評先樹優、待遇福利、服務兌換掛鉤,讓“信用有價”成為共識。創新“多網融合、一網協同”數字化基層治理模式,深入推進黨建引領基層治理,開展“精治”網格建設,全面提升鄉村治理數字化、精細化水平。試點推行駐村黨風廉政建設監督員和村(居)務陽光問廉質詢會制度,強化村務監督職能,為鄉村振興提供堅強保障,廣大農村形成了既充滿活力又穩定有序的良好局面。
鄉風凈、民風純、干勁足。豐富多彩的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似春霖甘露,催開文明之花,奏響了鄉村振興的時代強音。
新希望播種在沃野田間,新動能孕育在和美鄉村。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章丘豐收的田野上正不斷釋放著“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所蘊含的潛能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