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者,治之端也。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全面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的一場深刻革命,必須堅持厲行法治,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在這場法治革命中,槐蔭區司法局用一場司法服務的供給側改革,將法律帶到了群眾身邊,隨著群眾法律意識的不斷增強,一條條原本冰冷僵硬的法律條文變得有了溫度。正因如此,全國“六五”普法先進區的榮譽也剛剛花落槐蔭。在工作和生活中,一些小小的案例,就滲透著司法行政中的“槐蔭印象”。
律師進村居 法律援助延至基層
前段時間,80多歲的鄭大爺因為子女贍養問題來到吳家堡司法所求助。工作人員耐心地從法律上告知鄭大爺子女的贍養義務,答應幫助老人調解后,鄭大爺才放心離開。而在來司法所尋求調解之前,鄭大爺更是提前咨詢了律師。一位當了一輩子農民的老人能夠用法律維護自己的權益,這樣的情況在槐蔭卻非個例。今年,隨著一村(社區)一法律顧問工作的推進,160名簽約律師走進了全區16個街道的171個村居,將法律援助工作延伸到了基層。
農村和社區發展帶來的各種問題和矛盾逐漸成為社會治理的重大難題。雖然不少群眾有尋求法律解決問題的想法,但為此專門聘請律師、打官司的成本又讓他們望而卻步。槐蔭區對癥下藥,村(社區)法律顧問發現問題,靠上工作,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打通了法治到群眾跟前的“最后一公里”,成為破解社會治理難題的突破點。
“村居的很多矛盾難化解往往是因為缺少判定標準,現在有問題可以咨詢律師,矛盾化解起來就容易多了。”竇子峰今年簽約成為興福街道順安苑社區的顧問律師,除了每個月固定8個小時到社區服務外,他還創建了社區法律顧問微信群,居民們通過微信不用出門便可享受到律師的法律服務。遇到典型的案例,他也會在群內分享,不知不覺間培養起了居民的法治意識。目前,全區171個村居均創建起了這樣的微信群,“指尖上的司法服務”讓群眾感受到了便捷與實用。
“法律超市” 滿足各種法律需求
一村(社區)一法律顧問只是槐蔭眾多不斷完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舉措中的一項,“法律超市”是對槐蔭法律服務體系的生動寫照。綜合法律服務中心、特殊人群管理中心、矛盾糾紛調處中心和法治宣傳教育中心在處理農民工討薪、老人贍養、拆遷補償、鄰里糾紛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法律援助服務大廳集法律咨詢、人民調解、法律援助、148熱線等功能于一身……不同的法律需求,在這里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滿足。
不僅廣大老百姓能夠享受到完善的法律服務,社區矯正人員同樣如此。劉凱(化名)是一名社區矯正對象,醉駕肇事讓他受到法律制裁的同時也承擔了巨額的經濟賠償。對受害者的愧疚和給自己家庭帶來的負擔讓他長期處于壓抑狀態。吳家堡司法所咨詢師發現這一情況后,對他做了認知領悟調整和身心減壓調養訓練,劉凱心理上的障礙慢慢消除了。安置幫教的同時,教育工作也沒有落下。槐蔭區組織社區矯正人員重點學習社區矯正實施辦法、山東省社區矯正管理規范、濟南市社區矯正工作實施細則等。截至目前,全區共有753個刑滿釋放人員,未發生刑滿釋放人員重大違法犯罪和突發重大事件。
此外,槐蔭區社區矯正教育基地也于今年建成使用,用于集中進行各項教育,組織公益勞動,寓教于勞、勞教結合,提高教育矯正效果,是全市縣市區第一個綜合類社區矯正教育基地。
法律普及 喚醒群眾法治意識
在構建公共法律服務體系的同時,普法工作滲透在了每一個環節。在過去的一年中,“法治六進”成效顯著,基層法治陣地建設中不斷結出碩果。村居律師的每一次法律講解,調解員的每一次調解,社區矯正工作人員的每一次幫扶,援助中心與群眾的每次交流,都是一次法律普及的過程。活躍在司法戰線上的每一位工作人員正是一位位普法員,如同一個個活躍細胞喚醒著群眾的法治意識。
此外,區普法辦和司法局建立的“槐蔭司法”微信公眾號早已開始每天向讀者推送普法信息。下一步,區司法局將繼續借助互聯網+開展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化建設,讓“智慧司法”為城市的發展保駕護航,為維護社會穩定與經濟發展奉獻司法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