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萊蕪區12345市民服務熱線平臺的“鄉呼縣應”模塊彈出一條信息:“鳳城街道升平巷內有人利用車庫無照經營燒烤,導致夜間擾民以及污染環境問題,駐地街道無法單獨解決,請予以協助辦理。”
該“吹哨”工單由鳳城街道發起,區熱線辦“鄉呼縣應”專職人員立即根據事項特點,分別派發給萊蕪區市場監管局、區城管局、市生態環境局萊蕪分局和市公安局萊蕪區分局,要求晚上7點集中處置。半小時后,4個部門全部“響應”:“萊蕪區xx局回復:我單位于今晚7點準時報到。工作人員:xxx,聯系電話:xxx。”當日晚上7點,鳳城街道聯合萊蕪區城管局等4部門開展了聯合行動,對這一非法經營點依法取締,并對相關行為進行了處罰。事后,鳳城街道本著治理管理服務一體的原則,積極幫助商戶另外尋找了一處合適的經營地點。對這一工單處結情況,鳳城街道給4個區直部門打分均為滿分,舉報人對事項辦理結果十分滿意。
這個案例,僅僅是萊蕪區規范“屬地管理”工作,“吹哨報到、上下聯動”的一個縮影。
去年以來,萊蕪區認真落實省市規范“屬地管理”工作部署要求,區委編辦牽頭抓總,深入研究,完善機制,細化措施,強力推進,以“1166”工作法構架4個“橋梁”,全區“屬地管理”工作形成“工作動力強勁、干群關系融洽、部門關系理順、推進工作放心”的良好局面。
截至目前,全區共處結“屬地管理”呼叫事項工單70余個,涉及城市管理、綜合執法、市場監管、生態環境等多個領域的社會熱點。
構架考核“彩虹橋” 為工作落實注入強心劑
山東省委組織部、省委編辦關于規范“屬地管理”工作要求,將鄉鎮(街道)對縣(市、區)直部門評價納入縣(市、區)直部門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考核指標體系,評價結果一般應占被考核部門績效權重的三分之一左右。8月1日起施行的《山東省鄉鎮人民政府工作條例》明確指出:“鄉鎮人民政府對縣(市、區)人民政府工作部門的評價結果,占被考核部門考核權重的比例不低于30%”。
萊蕪區把這些政策規定作為激勵干部擔當作為、干事創業的有力抓手,去年,區委編辦牽頭制定了《關于規范“屬地管理”工作的考核評價細則》,賦予鎮街對“呼叫”事項承辦部門“響應”情況、辦理情況、辦理結果滿意度情況等施行定量考核與定性評價相結合的考核評價權,得分經換算后由區委組織部計入部門經濟社會發展考核。
今年,結合落實《山東省鄉鎮人民政府工作條例》相關要求,區委編辦積極向區委組織部、區考評服務中心建議,在制定考核方案時,充分考慮賦分比例,區委區政府對區直部門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考核分值500分,其中鎮街對部門的評價占160分,占比達32%。
這項考核規定的出臺,成為萊蕪區規范“屬地管理”工作的強力抓手,真正形成“1”個導向考核引領,既保障提高鎮街在考核評價中的話語權落實落地,又為部門工作落實注入了強心劑。
構架服務“連心橋” 讓干群關系實現零距離
“鄉呼縣應、上下聯動”呼叫相應平臺,是串聯鎮(街道)和區直部門履行職責、開展工作的一個有效媒介和載體,直接關系到“呼叫”事項辦理的效率和效果。
近年來,萊蕪區把平臺建設作為重中之重,真正打造群眾反映問題、部門解決問題的“1”個服務平臺“連心橋”。
去年,萊蕪區對平臺建設特事特辦,第一時間將區長公開電話受理中心更名為區12345市民服務熱線運行中心,增加“鄉呼縣應、上下聯動”工作機制“響應”平臺職責,開通屬地管理工作“呼叫專線”,設置專席,明確專職,安排專人。今年,按照市里統一安排部署,區委編辦聯合區12345市民服務熱線中心,召開專門會議進行部署,組織專職人員進行業務培訓,“鄉呼縣應”響應平臺實現進一步升級改造。
針對屬地管理“呼叫”工單派單不準確,以及12345熱線疑難工單職責界定難、轉派耗時長等問題,區委編辦聯合區政府辦公室、區司法局,以“三定”規定為核心,以“權責清單”為依據,以“流程再造”為契機,建立了區12345市民服務熱線疑難工單責任界定聯席會議制度,依據有關法律法規、政策文件及部門“三定”規定,界定疑難工單辦理或牽頭辦理責任單位,提升了工單辦理效率和服務效能。今年以來,已召開專門聯席會議5次,聯審會簽10次,界定疑難工單50余件,部門單單完成,群眾件件滿意。
屬地管理平臺制定專門考核制度,考核評價貫穿工單處結全過程,倒逼鎮街、部門主動發現問題,快速處置工單,積極反饋結果。同時,就工單辦理情況定期開展問卷調查、案件回訪,進行滿意度測評,結果作為評議衡量部門、鎮街工作的重要標準,真正把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滲透到屬地管理工作全過程。
構架聯動“立交橋” 為部門履職注入潤滑劑
圍繞“上下、左右、縱橫”6個方向做延伸,健全協調配合機制,在鎮街與部門之間、部門與部門之間構架“6”個方向聯動的“立交橋”,確保職責邊界理得順、事項辦理效率高、辦理結果全滿意。
“上下聯動”,通過推進鎮街“1+5+N”派駐執法體制工作,形成鎮街與部門之間的聯動——
制定印發《濟南市萊蕪區推進鎮街“1+ 5+N”派駐執法體制工作的實施方案》,以各鎮街設立的綜合行政執法辦公室作為鎮街綜合執法平臺,統籌轄區內派駐機構和基層執法力量,明確執法事項、牽頭部門、參與部門、工作職責、開展形式等內容,開展相關綜合執法活動。
“1”即區城市管理局(區綜合行政執法局)派駐各鎮(街道)的綜合行政執法中隊。“5”即派出所、消防中隊、城鄉交通運輸綜合行政執法機構、市場監管所、司法所等5個部門單位派出工作人員常駐鎮街。“N”即區工業和信息化局、區自然資源局、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區城鄉水務局、區農業農村局等部門單位明確專人負責鎮街執法工作,隨時響應鎮街“呼叫”。
“左右配合”,通過推進機構職能優化流程再造,形成區直部門之間的聯動——
以推動部門“三定”規定落實為抓手,將部門“三定”規定中的主要職責進行細化分解,聚焦轉變職能和優化職責,列出部門及內設機構職責任務清單,明晰各項工作任務、崗位規范、流程標準等,實現部門內部和部門間的流程再造。印發《濟南市萊蕪區政府部門職責邊界清單》,公布44項政府部門職責邊界清單,每個事項均明確了部門職責分工,為部門協作配合提供了依據。
“縱橫串聯”,通過制定清單事項“施工圖”“說明書”,形成部門與鎮街之間的工作合力——
組織23個區直部門、14個鎮街開展業務培訓,依據資料模板,結合工作實際,圍繞81項清單對號認領,逐項研究確定工作運行流程,細化任務分工,明確程序環節,壓實工作責任,將清單事項“顆粒化”分解,將運行流程全方位“串聯”,精細打造全區“屬地管理”清單事項“施工圖”“說明書”,真正將4個聯動進一步串聯起來,形成了工作合力。
構架通行“高架橋” 為工作運行制定護身符
2019年,省市安排部署規范“屬地管理”工作后,區委編辦立即向區委區政府匯報,聯合區紀委監委機關、區委組織部等6部門,制定印發《關于建立萊蕪區“鄉呼縣應、上下聯動”等“屬地管理”工作機制的通知》,形成1+2+3=“6”工作機制保障,為推進工作開啟綠燈、保駕護行,推進各項工作環環相扣保落實。
“1個總開關”,就是制定了《關于建立“鄉呼縣應、上下聯動”工作機制的實施方案》;“2個保障閥”,就是建立了《關于規范“屬地管理”工作的考核評價細則》《濟南市萊蕪區“屬地管理”依單監管問責辦法(試行)》;“3條并聯線”,就是明確了《濟南市萊蕪區“屬地管理”事項主體責任和配合責任清單動態管理辦法(試行)》《關于區級職能部門向鎮(街道)交辦事項實行準入制度的意見(試行)》《關于對區直部門派駐鎮(街道)機構進行統籌管理的意見(試行)》,保障規范“屬地管理”工作“全流程、全方位”落細落實落地、扎根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