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一年一度的九九重陽節如約而至,“敬老愛老”“助老養老”等再次成為社會熱議的話題。今年以來,萊蕪區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現象,通過提供多樣化的養老服務、眾多貼心的優待政策,營造良好的敬老孝老社會氛圍,讓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成為現實。
囊中有了退休金 養老不單靠兒女
“每個月能領到1000多元的退休金,再也不用擔心給子女添加負擔了,虧了國家的政策好。”萊蕪區孫花園社區60歲的劉女士說,自從55歲退休后,她每月都可以領到政府發放的退休金。這幾年,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年年上漲,劉女士的退休金也從600多元逐步提高到現在的1000多元。錢雖然不是很多,但夠吃夠喝了。
除了基本養老金外,劉女士戶口所在的村每年還會在中秋節、重陽節和春節的時候,發放米、油、面等生活用品。
“現在的日子可比以前好過多了,吃喝都愁不著了。兒子、兒媳都孝順,經常給我買這買那的,我就好好享福就是了。”劉女士笑著說。
像劉女士一樣,越來越多適齡老人領上了養老金。隨著社會養老保障體系的不斷健全,退休人員的基本養老金水平還年年遞增。
除基本養老金外,針對年齡較高的老人,萊蕪區還全力推動高齡津貼制度落實,80歲以上老年人高齡津貼制度實現全覆蓋。80歲到90歲的老人,每月能領取100元高齡津貼,90歲到100歲老人,每人每月領取200元。百歲以上老人則每月500元。
服務方式更周全 老人晚年更愜意
中午11時許,口鎮街道下水河村的老年公寓食堂里,工作人員早已端上了熱乎乎的飯菜。住在這里的老人們陸續前來,吃上香氣撲鼻而又營養均衡的飯菜。
讓老年人免費住老年公寓,為他們提供一日三餐,是下水河村執行了多年的“村民福利”,也讓周邊很多村的老人羨慕不已。
“在這里,一日三餐都有人做好,孩子在外面干活,也都能放心些。”入住幸福食堂的老人說。
不僅老有所養,萊蕪區還不斷創新“老有善養”的方式。
10月23日,雪野街道邢家峪村的日間照料中心里,吃過午飯的幾位老人三三兩兩地走了進來。有的坐在按摩椅上揉腿按背放松身體,有的在棋牌室里打牌下棋,一派熱鬧的場面。
“自己在家里悶得慌,來這里人多,就熱鬧了。”一位正在按摩的大娘說著。
養老不離家,是很多老人的心愿。據調查,約有95%的老人選擇居家養老,但醫療、飲食、家政等成為居家老人的心病。近年來,萊蕪區不斷創新推進養老服務體制機制改革,各鄉鎮(街道)、社區紛紛出臺了適應本區域特色的辦法,有的運用“互聯網+”等技術手段創新服務模式,建設居家養老服務網絡平臺;有的積極探索醫養結合路徑,引導醫療機構介入養老服務,讓居家養老的市民簽約家庭醫生,解決了居家養老的難題。高新區鵬泉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轄區內大力推廣家庭醫生電子化簽約,極大暢通了服務轄區百姓日常醫療健康的渠道,讓老百姓真正享受到了簽約家庭醫生帶來的便利。
敬老愛老成風尚 多姿多彩夕陽紅
九九重陽節前夕,濟南市關愛農民工志愿者協會的志愿者聯合愛心企業走訪了24名孤殘貧困老人,為每位老人送去了油、面和200元的現金補助,讓他們感受到了社會濃濃的關愛。
10月24日,苗山鎮北龍角村及南文字村,聯合苗山鎮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者及苗青五環志愿者們開展重陽節愛老敬老活動,并陪同老年人邊聊家常邊包餃子,陪老人們度過了一個幸福快樂的重陽節。
為進一步弘揚中華民族尊老敬老助老的傳統美德,增強全區人民敬老愛老意識、營造關愛老人社會氛圍,萊蕪區各部門單位創新思路,開展了以敬老月為主題的一系列活動。舉行健康義診,為老年人量血壓、測血糖;表演節目、陪老人拉呱聊天;為老人們送米送面。一系列行動讓老年人感受到社會濃濃的關愛,也進一步弘揚了中華傳統美德,展現了萊蕪區愛老、尊老、敬老、助老的良好社會風氣。不使桑榆憂向晚,長令銀發享樂園。敬老孝老的社會環境,貼心高效的養老服務,讓萊蕪區的老年人收獲了穩穩的幸福,也讓年輕人輕裝前行,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建設更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