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ymyim"></strike>
  • <abbr id="ymyim"></abbr>
  • <ul id="ymyim"></ul>
    <abbr id="ymyim"></abbr>
    <ul id="ymyim"></ul>
    <fieldset id="ymyim"><menu id="ymyim"></menu></fieldset>
  • <fieldset id="ymyim"><input id="ymyim"></input></fieldset>
    <ul id="ymyim"><sup id="ymyim"></sup></ul>
    <strike id="ymyim"></strike>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歷城爭當全市“強省會”建設排頭兵

    發布日期:2021-01-28

    信息來源:濟南日報

      “2021年我們將咬定‘建設省會東部現代化強區’的奮斗目標,提高站位、找準定位、盡快補位,加速‘東強’、示范‘南美’、融入‘北起’、突破‘中優’,按照‘147’工作思路,努力爭當全市強省會建設排頭兵,為濟南建設‘大強美富通’現代化國際大都市貢獻歷城力量,以優異成績慶祝建黨100周年。”
      1月27日,歷城區第十八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開幕,歷城區長曹殿軍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擲地有聲,為歷城區新一年擊楫中流抓住新機遇、勇毅篤行迎接新挑戰注入了動力。
      2020年,歷城區預計實現地區生產總值破千億,達1020億元,增長5.5%;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11.3億元,可比增長9.7%;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1.9%,總量占到全市五分之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3.83%,增幅全市第一。榮獲全國百強主城區、中國縣域綜合實力百強區、全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專項評價先進區、全省技術轉移先進區。
      步履不停,奮斗不止,未來可期。
      2021年,歷城區將積極適應新發展階段,堅定貫徹新發展理念,主動融入新發展格局,全面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緊緊抓住“強省會”建設重大機遇,對標全市建設黃河流域中心城市、“五個濟南”目標任務和“新十字”發展方針,全力推動“四個歷城”建設,提高站位、找準定位、盡快補位,按照“147”工作思路,踏上建設省會東部現代化強區新征程。
      咬定目標 打造“四個歷城”攻堅七大重點
      今年,歷城區將按照“147”工作思路,堅持系統觀念,統籌發展和安全,攻堅克難,奮勇拼搏,全面做好各項工作。
      “1”就是咬定“建設省會東部現代化強區”的奮斗目標;“4”就是加快打造科創、智造、文化、品質“四個歷城”;“7”就是重點做好科技創新、產業發展、文化事業、城市品質、項目建設、服務保障、民生改善等七個方面的工作,努力爭當全市強省會建設排頭兵。
      該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8%;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8%;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0%;城鎮、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8%、9.3%;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
      創新驅動 聚焦“科創歷城” 建設有全國影響力的“洪樓科學城”
      歷城區將堅持創新驅動,不斷增強區域發展新動力,聚焦“科創歷城”建設,以科技成果轉化為導向,大力培育創新主體,統籌搭建創新平臺,加快完善創投體系,以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
      其中,該區將推動校地聯動發展。堅持“大學的城市、城市的大學”,搶抓“中優”發展機遇,加快老城有機更新,實現大學校區、科技園區、公共社區“三區聯動”。以“科創陽臺、公園城市”為主題愿景,通過聚集100家科研機構、100家圖書館、多家音樂廳藝術廳、300個共享會議室,打造濟南“最有營養”的科學家會客廳,建設有全國影響力的“洪樓科學城”。以經十東路、旅游路為軸線,引進更多國內外知名院校、技術研發中心,形成開放創新生態系統與產教融合集聚區。在山東建筑大學、齊魯工業大學(省科學院)等高校院所周邊實施業態更新、品質提升,鼓勵教師、學生和科研團隊在歷城創新創業,建設“環大學一公里創新創業生態圈”。
      實體優先 聚焦“智造歷城” 建設提升“東強”產業能級
      歷城區將堅持實體優先,全力打造現代產業新體系。聚焦“智造歷城”建設,著力發展實體經濟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深入實施“鏈長制”,提升“東強”產業能級,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
      咬定工業發展不放松。繼續實施工業投資倍增三年計劃,工業投資增長達到50%以上,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2%,打造具有較強競爭力的主導產業。
      著力推動服務業升級。加快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大力發展現代物流,以供應鏈物流為中心,著力發展高端冷鏈物流、跨境電商、供應鏈金融、大宗商品交易、物流交易結算。
      構建對外開放高地。主動融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積極對接“一帶一路”倡議,加大對外開放力度,進出口總額增長15%。擴大自貿區開放水平,出臺完善平臺建設、跨境電商、物流倉儲等配套政策,建設自貿核心區,打造外向型經濟貿易中心。整合維爾康口岸、董家鐵路貨運樞紐、小清河碼頭等資源要素,建設中歐班列集結中心,重點發展“物流+貿易”,打造大宗商品交易平臺。
      以文鑄魂 聚焦“文化歷城” 建設構筑區域文化新高地
      歷城區將堅持以文鑄魂,圍繞“二安故里、甲骨文卜辭”等文化遺產,講好歷城故事,彰顯歷城風采,積極構筑區域文化新高地,大力提升文化軟實力。
      打造“文化歷城”品牌。圍繞“二安故里、甲骨文卜辭”等文化遺產,深入挖掘溯源、深度提煉詮釋、線上線下宣傳推廣,打造最具代表性和辨識度的城市IP。大力發展文旅產業。以全域旅游建設為抓手,形成全域規劃、全景打造、全業培育、全民共享的格局,推動融創文旅城開門納客,建設智慧文旅云平臺、膠濟1904環聯火車夜市等項目,打造濟南旅游新地標。提升文體事業水平。開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黨100周年重大主題創作展演系列活動,擦亮“我們的中國夢·文化進萬家”等文化品牌。
      建管并重 聚焦“品質歷城” 實現“人城業”和諧統一
      歷城區將堅持監管并重,聚焦“品質歷城”建設,全面落實“南美”“中優”戰略,以“美學”思想營造城市氛圍、彰顯城市文化,實現“人城業”和諧統一。
      加大城市更新力度。科學規劃新一輪國土空間布局,合理配置空間資源、發展要素和服務配套。全力推進洪北社區、宸宇花園等9個老舊小區改造,實施40萬平方米既有住宅節能改造,穩步推進加裝電梯工作。結合軌道交通建設,探索開發洪樓廣場地下空間,打造集購物、休閑、科技于一體的立體長廊。新建一批公共停車場和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增設便民中心、集貿市場,打造15分鐘社區便民商圈。
      大力改善生態環境。突出黃河生態保護,加強沿黃濕地資源保護與修復,高標準實施13.4公里黃河堤防綠化提升工程,建設集防洪護岸、水源涵養、生物棲息于一體的沿黃生態風貌帶和綠色通道。
      實施華龍路、華信路、山大南路等綠化提升工程,打造春暉路、溫梁路等14條綠化特色道路,新建濟鋼森林公園、虞山郊野公園等各類公園43處,讓市民推窗見綠、出門入園。
      項目為王 年度計劃投資196個重點項目 總額達1005億元
      歷城區將堅持項目為王,按照重點任務項目化、項目推進目標化、目標落實清單化原則,做好“謀、爭、招、落、建”五篇文章。
      組織實施好年度計劃投資1005億元的196個重點項目,重點推進年度投資469億元的79個產業項目。提升雙招雙引水平,推行“事業部+專班”招商服務模式。全力扶持企業發展,以“千企千億”為目標,引進培育1000家主營業務收入過億元的企業;以“萬企百億”為目標,扶持培育10000家主營業務收入過百萬元的中小微企業;以“百企千億”為目標,重點扶持培育100個主營業務收入過10億元的企業;以“十企萬億”為目標,打造10家主營業務收入過千億元的龍頭企業。用好濟鋼寶貴資源,支持濟鋼轉型發展,打造“更加高端、更加綠色、更具特色、更有活力”的全新濟鋼。
      服務至上 打造“服務歷城”名片 營造最優營商環境
      歷城區將聚焦“服務歷城”建設,大膽改革創新、加快流程再造、提升服務水平,營造最優營商環境。
      打造“服務歷城”名片。服務重點項目,組建項目代辦團隊,建立專人專項、及時溝通、跟進服務的工作機制,提供從策劃招商到竣工達產的全流程跟進服務。服務駐地企業,健全親商沙龍政企會商機制,完善公平統一的市場監管制度,全面落實減稅降費政策。服務駐地高校,完善師生居住、醫療等配套設施,打造雙創、實習等服務平臺,支持更多高校建設“雙一流”高水平學科。
      深化重點領域改革。廣泛開展幫辦代辦服務,進一步優化“全城通辦”,積極推進高頻事項“異地通辦”。提升數字政府建設水平,推進跨地區、跨部門、跨層級的信息數據共享,提高“一網通辦”“掌上辦”服務效率。
      民生為本 加大民生投入 共享“四個歷城”建設成果
      歷城區將堅持民生為本,注重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切實把群眾關心的事情辦好,讓人民共享“四個歷城”建設成果。
      辦好人民滿意教育。建成啟用彩石高中,新建16所中小學、幼兒園,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達到85%以上。實施“名校+”發展策略,發揮歷城二中品牌優勢,深化“教育集團+優質學區”辦學改革,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和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推進國家產教融合試點,探索職普融合、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新模式。
      優化醫療服務供給。完善疫情防控應急預案,提升核酸日檢測能力;開工建設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區精神衛生防治中心、唐冶(三甲)醫院。
      提升社會保障能力。開展全民參保擴面行動,適時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和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標準。新建3處街道綜合養老服務中心、15處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新增公共租賃住房7100套。啟動建設4個保障房項目,解決搬遷群眾后顧之憂。
    編輯:時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