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ymyim"></strike>
  • <abbr id="ymyim"></abbr>
  • <ul id="ymyim"></ul>
    <abbr id="ymyim"></abbr>
    <ul id="ymyim"></ul>
    <fieldset id="ymyim"><menu id="ymyim"></menu></fieldset>
  • <fieldset id="ymyim"><input id="ymyim"></input></fieldset>
    <ul id="ymyim"><sup id="ymyim"></sup></ul>
    <strike id="ymyim"></strike>
    2025年03月31日 星期一

    生態環境22條措施促項目落地建設

    發布日期:2024-01-06

    信息來源:濟南日報

      2023年以來,市生態環境局根據印發實施的《濟南市生態環境局關于服務項目建設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22條措施》,主動靠前服務,以項目需求為導向送政策、送技術,幫助項目依法依規順利落地、快速建設,為優化營商環境、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保障。
      環評審批“貼身”服務
      嚴格落實重點項目“四個一”服務機制。成立一個專班,實施重點項目清單化調度機制,及時協調解決項目落地問題;建立一個臺賬,將2023年度1416個省市縣重點項目納入服務保障臺賬,定期調度;安排“一對一”對接,對重點項目提前介入,加強前期指導,推動環評編報;實施一套提速流程,將重點項目納入“綠色通道”。2023年以來,完成1158個重點項目環評(含登記備案和無需辦理情形),做到應批盡批。
      對《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分類管理名錄(2021年版)》不作規定的項目,不納入環境影響評價管理,依法依規無需辦理環評手續。對不涉及環境敏感區項目的前期標準廠房、辦公用房等豁免環評。
      鼓勵環評“打捆”審批。在全市范圍內推進環評“打捆”審批工作,鼓勵符合要求的建設項目聯合編制一本環評文件,單個項目無需再開展環評,切實壓縮審批時限,提高審批效率。其間,濟南高新區4個道路項目、萊蕪區6個節水灌溉項目、歷城區9個燃氣鍋爐項目“打捆”審批,助力項目加快落地。
      共享園區跟蹤監測數據。指導園區開展跟蹤監測,全市74個園區按要求編制年度跟蹤監測報告,共享園區跟蹤監測數據供入園項目免費使用。
      簡化企業項目環評內容。全市已通過規劃環評(跟蹤評價)審查的各級各類產業園區共82個,審查面積約989平方公里。對位于已完成規劃環評并落實要求的園區,且符合相關生態環境準入要求的企業,支持項目環評直接引用規劃環評結論。
      統籌保障環境要素
      實行總量指標統籌。對項目所在區縣難以保障污染物總量指標的,實行全市統籌調劑。2023年以來,全市共保障500個建設項目主要污染物總量指標需求,其中市域內統籌調劑項目22個。
      實行碳排放指標收儲調劑。收儲山東閩源鋼鐵有限公司、山東水泥廠有限公司等關停后形成的碳排放指標195萬余噸。積極協調解決全市新上“兩高”建設項目碳排放減量替代指標,為濟南熱電集團有限公司2×66萬千瓦先進燃煤機組供熱項目協調碳排放指標159.5萬噸。
      監管幫扶并重
      實施執法“正面清單”。認真落實生態環境監督執法正面清單制度,對清單內企業或項目,以非現場執法檢查為主,2023年,共對清單內企業或項目實施非現場執法檢查619家(次),開展幫扶指導58家(次)。
      推行包容審慎監管。嚴格落實從輕、減輕和不予處罰規定,截至2023年12月15日,全市共減輕、從輕和免除行政處罰案170件,減免罰款1859.79萬元。其中免罰106件,免罰金額1501.01萬元;從輕案件數45件,從輕金額239.58萬元;減輕案件19件,減輕金額119.19萬元。
      實行重污染天氣差異化管控。落實基于績效分級的差異化管控措施,全市8家A級企業和9家引領性企業在重污染應急期間不停產限產,可以自主采取減排措施,38家B級企業減少限產幅度。指導幫扶全市長流程鋼鐵企業爭創A級,制定“一廠一策”創A方案,實施完成21項進一步提升改造工程。3家鋼鐵企業和2家炭素企業評為A級績效企業。
      創新監管模式
      減輕企業治污成本。以趵突泉釀酒公司和光大水務唐冶污水處理廠為試點,率先開展白酒制造業廢水替代常規反硝化碳源研究項目,實現污水資源化利用,強化降碳減污。
      鼓勵企業專業化防治污染。指導濟鋼集團申報環保管家模式試點,定制一站式環保服務,實現專業技術服務和環保需求有機結合,促進企業專業、規范、集約管理環境。
      深化排污許可智慧化服務。新開發超量預警等功能,通過排污許可智能管理系統精準推送各類預警提醒信息3萬條;排污許可電子證照全覆蓋,截至目前為全市2633家持證排污單位生成排污許可電子證照。
      實行土壤調查清單化管理。對接292個省市重點項目,納入“綠色通道”完成評審100個。對起步區園博園科技館項目等21個重點項目地塊開展“打捆函審”,2個工作日內即完成報告評審并出具專家意見。
      提升服務水平
      持續優化“窗口服務”。嚴格落實網上辦、預約辦、幫代辦等線上線下服務要求,認真實施“一次性告知”“一網通辦”“一次辦成”,截至目前辦理完成市級一般建設項目環評審批52個、排污許可486個、輻射安全許可證25個、核與輻射類環評審批10個、放射性同位素異地使用備案7個、危險廢物經營許可21個及江河、湖泊新建、改建或者擴大排污口審批1個。
      深化“面對面”宣傳。全過程跟蹤服務濟南市城市軌道交通項目、比亞迪新能源汽車項目、燃煤機組等重點項目環評審批以及審查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規劃。聯合濟南中院舉辦3次“企業環保法律服務日”活動,先后走進全市8家企業開展送法入企。
      積極爭取資金支持。2023年,全市爭取中央及省級生態環境資金支持3.18億元,其中中央資金2.37億元,省級資金0.81億元;組織53個項目申報納入中央項目庫、39個項目申報納入省級項目庫。
    編輯:時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