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上午,市政府新聞辦舉行“大力深化項目建設 全面推進高質量發展”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第5場(市科技局專場),圍繞我市著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綜合科技創新實力持續提升有關情況進行介紹。
綜合科技創新指數連續5年居全省首位
2023年,濟南市在全球科研城市百強名單中位列第32位,較上年提升了4個位次,在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排名中居第15位,在非直轄市城市中排名提升1個位次,綜合科技創新指數連續5年居全省第一位。
加快推動科技成果交易。建設黃河流域科技成果交易轉化平臺,掛牌項目1040宗,成交金額6.12億元。全市技術合同成交額806.53億元,增幅43.24%,連續5年居全省首位。
持續深化校地合作。與山東大學共建濟南晶谷研究院,推進山東大學地下工程災控與智能建造大科學裝置項目建設。組織實施“新高校20條”政策,推動駐濟高校院所開展創新研發和成果轉化,2023年實施項目117項,補助資金10048.61萬元。
強化雙創孵化載體建設。新增2家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6家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16家省級眾創空間。組織全市17家省級以上科技企業孵化器和眾創空間申請培育高新技術企業獎勵資金330萬元。
穩步推進中國科學院濟南科創城建設。組織重大科研攻關,目前累計攻克關鍵核心技術160余項,電磁橇軌道全面建成并保持電磁推進噸級物體運行速度世界紀錄,國際先進水平的放射性藥物轉化平臺在國內率先建成,獲批全國首張植物基因編輯證書,發布全國首個城市雙碳模擬器,成功研制國內首臺光譜式高通量全自動血培養儀,打破了國外壟斷。
不斷完善多層級實驗室體系。量子國家實驗室濟南基地正式獲批,創造了光纖無中繼量子密鑰分發的世界紀錄。國家超算濟南中心加入鵬城國家實驗室創新體系,在全球高性能計算大會發布的最新存儲系統IO500榜單中奪冠。新獲批全國重點實驗室6家,居全省首位。3家省實驗室組建核心研究團隊70余個,新備案市重點實驗室154家。
省級技術先進型服務企業總數達20家
積極推進新型研發機構建設。山東高等院啟動建設低溫超導測試平臺,實施各級科研項目38項。區塊鏈研究院開發完成隱私計算平臺4.0版本,11項性能測評項目超越全國歷史最優紀錄。新增省級新型研發機構5家,累計達75家,居全省第一。
加快培育科技企業隊伍。備案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8323家,高新技術企業突破6800家。6家企業認定為省級技術先進型服務企業,總數達20家,占全省總量的71.4%,居全省首位。
引導企業開展科技創新研發。爭取省重大科技創新工程項目19項,爭取資金2.5億元,項目數資金額連續5年居全省首位。
組織實施市級科技計劃“揭榜掛帥”,2023年揭榜立項18項,引導金融機構提供綜合授信180億元,有效提升企業關鍵技術攻關能級。
支持產業實現關鍵核心技術突破。自主創新三維計算機輔助設計軟件、高油酸大豆等一批前沿技術入選“山東好成果”,齊魯制藥1類創新藥依魯阿克成功獲批上市。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累計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59.08%,同比增長11.2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7.73個百分點。
加速集聚高層次創新人才。優化提升全市人才政策“雙30條”。獲批2023年度國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2項,實現“零”的突破。全市人才資源總量突破273萬人,連續兩年獲評全國“2023年度最佳引才城市”。
持續加大科技投入強度。2022年度,我市全社會研發投入達到346.8億元,增幅13.1%,R&D經費占GDP比重連續多年實現提升,達到2.88%。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有研發活動企業占比達到45.9%,較上年增長7.5%。
加快構建科技金融生態體系。引入山東省科技金融增信平臺,幫助454家企業獲得貸款42.21億元。打造齊魯科技金融大廈,建立海右路演大廳科技金融銀企對接常態化路演工作機制,集聚注冊企業261家,助企融資35.07億元。
計劃建設概念驗證中心2-3家
2024年,市科技局將認真落實市委、市政府“項目深化年”工作要求部署,以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主線,持續推動科技創新工作走在前、開新局。
深化重大創新平臺項目,強化產業成果策源供給。加快推進中國科學院濟南科創城、濟南科創城數字科技產業園等重點項目建設。組織協調山東大學、山東師范大學、山東天岳參與第三批全國重點實驗室重組工作,力爭新增全國重點實驗室1家。依托量子國家實驗室濟南基地,打造量子技術標準高地。加快泉城省實驗室、微生態生物醫學省實驗室建設,啟動濟南空天信息省實驗室建設。
深化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完善成果轉化服務體系。提升成果轉化對接效能,建立技術需求庫和科技成果庫,常態化開展成果挖掘和轉化服務,促進成果供需雙方精準對接。深化校地校企共建合作,建立高校院所重大科技成果征集發布機制,升級“新高校20條”政策,增加對科技成果轉化類項目支持。暢通技術成果轉化通道,布局建設科技成果轉化中試示范基地5家,每家給予50萬元補助。計劃建設概念驗證中心2-3家,每個中心給予最高300萬元的補助。備案省市級技術轉移服務機構10家。完善成果轉化服務平臺,推動省、市、區三方共建山東科技大市場,促進科技要素向產業集聚,推動濟南科技成果轉化平臺掛牌金額超過100億元,力爭全市技術合同成交額占GDP比重達4.1%。
設立不少于30個科技金融服務站
深化關鍵技術研發項目,提升企業科技創新水平。深入實施研發投入提升專項行動,落實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扶持獎補政策等,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持續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力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有研發活動企業占比達到50%。鼓勵重點企業、新型研發機構聯合優勢科研力量,參與實施省重大科技創新工程項目10項以上。聚焦解決“卡脖子”技術、關鍵核心技術和顛覆性技術難題,實施“揭榜掛帥”項目20項以上,立項山東省自然基金創新發展聯合基金項目20項以上。
強化科創金融支撐,創新建立“3060”科技金融服務站工作體系,在全市范圍內面向科技園區、孵化器、眾創空間設立不少于30個科技金融服務站,配置60名科技服務專員和科技金融特派員,提供一對一、面對面的科技金融精準服務,切實提升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