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去年推出“1260”民生工程后,市中區今年將再增民生福祉。1月17日,記者從市中區第十八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獲悉,市中區將大力實施“12100”民生工程,即12大類100項民生紅利,幫群眾解難題、為群眾增福祉、讓群眾享公平,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2017年初,市中區投入50億元推出“1260”民生工程。一年來,市中區認真對照各項承諾,從便民生活改善到宜居環境打造,讓市中人獲得感、幸福感十足,民生福祉在城市經濟向上發展中更有質量、更加飽滿。
關注民生、創造幸福是一項長期持續的過程,民生改善之路亦永無止境。今年,市中區再一次將“民生品質更實”的理念放在顯著位置,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定不移推進民生改善,加快社會治理創新,不斷增強社會向心力。
按照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的要求,建立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健全完善居家養老服務體系,標準化打造城市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農村幸福院8處,進一步擴大養老服務覆蓋面;完善落實長期救助、臨時救助、醫療救助和長效幫扶相銜接的困難群體供養救助制度,不斷提高救助保障水平;落實積極就業政策,堅持創業帶動就業,為各類群體創造更多更優質的就業創業機會,充分發揮就業創業平臺作用,強化就業指導和跟蹤服務,幫助就業困難人員、零就業家庭實現就業。
教育涉及千家萬戶,關乎社會和諧發展。市中區堅持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新建2所學校、2所幼兒園,對64所學校進行改造提升,扎實推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教育信息化等5項2.0工程,實施學前教育、品牌學校、校園安全品質提升工程,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優質的教育。
加快推進“健康市中”建設,為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加強群眾身邊的體育設施建設,讓群眾更舒心、更健康。加快推進檔案館、圖書館、文化館等新館規劃建設,加大文化產業發展扶持力度,培育新興文化業態;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繼續加強9個貧困村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推進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實施覆蓋300戶、550人的非貧困村產業扶貧項目。
鞏固提高安全水平。堅持標本兼治,進一步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完善安全預防體系,提升應急處置水平,大力推進科學治安、協同治安、依法治安,確保全區安全生產形勢持續穩定。鞏固國家食品安全城市創建成果,努力提高飲食用藥安全保障能力。堅持“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的原則,加強社區治理體系建設,把社區、村居打造成為堅實的為民服務平臺。健全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推進城鄉視頻監控一體化建設,狠抓信訪維穩工作,大力開展依法治理、源頭治理和長效治理,有效化解各類矛盾糾紛,確保社會大局安定有序。認真做好人口計生、民族宗教、對臺僑務、統計物價、史志檔案、慈善老齡、國防教育、雙擁共建和民兵預備役等工作,積極推動各項社會事業健康協調發展,讓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教育惠民工程
1.推進區未成年人素質教育基地二期工程建設,一期投入使用。
2.推進領秀城新三中生活區建設,加快三中新老校區置換。
3.啟動“中心城區基礎教育設施三年建設規劃”。新建2所小學,擴充教育資源容量。
4.實施學前教育品質提升工程。新建2所幼兒園,6所幼兒園投入使用,進一步擴大公辦及普惠性幼兒園數量、規模,滿足區幼兒入園需求。
5.實施品牌學校品質提升工程。對勝利大街小學等19所學校進行特色提升,推進領航學校、特色學校、新優學校創建,讓更多孩子享受更有質量的教育。
6.實施校園安全品質提升工程。全面改善學校用電、消防安全條件,進一步優化校園監控系統,保障學生安全學習環境。
7.推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2.0工程。對黨西小學等22所城郊學校、經八路小學等23所城區老校的校舍和教育環境進行改造,實現城區老舊校及城郊薄弱校同步綜合提升。
8.推進教育信息化2.0工程。提升教育教學裝備,對38所中小學的設備和儀器等進行優化,普及城區學校3D創新教育,打造4所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教育總稱)教育試點校,初步建立全區創客教育課程體系。
9.推進集團化辦學2.0工程。在集團化辦學100%全覆蓋基礎上,建立集團聯校教研常態化機制,加大干部教師交流力度,推進管理共融、師資共通、課程共建、資源共享,逐步實現集團內小差別入學。
10.推進干部教師培訓2.0工程。在充分利用“三地、七校、七專家”培訓體系的基礎上,建立立足全國、面向世界的“市中培訓基地網”,打造“教育家成長基地”,進一步提升干部教師綜合素質,助推專業發展。
11.推進課后服務2.0工程。優化課后服務工作,在課后服務和有需求集體配餐100%全覆蓋的基礎上,做到“全時間”“全空間”“全課程”“全動員”,讓孩子滿意,讓家長放心,做有溫度的教育。
12.完善學生資助體系,對低保家庭實施教育救助,完善以政府助學為主,涵蓋“獎、貸、助、補、減、免”等多種形式的全方位資助體系,實現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學生資助政策的高標準全覆蓋,精準實施,確保孩子不因貧失學。
13.繼續免除全區中小學生校服費、書本費,繼續向城郊中小學校學生贈送學生保險。
14.充分挖掘潛力,完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入學管理,確保我區符合條件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入學“應入盡入”。
15.實施共享書屋建設工程,在全區所有中小學建立共享書屋,為學生創設隨時隨地讀書的閱讀條件。
16.廣泛開展學校武術健身項目,培養“功夫少年”,增強學生身體素質;加強“體育聯盟”陣地建設,推進體育課程由“一校一品”向“一校多品”邁進,保障學生體質健康。
(二)文化惠民工程
17.建設圖書館分館10家。
18.改造提升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10個。
19.改造提升農家書屋10個。
20.扶持貧困村建設文化大院2處。
21.舉辦“非遺”展示活動2次。
22.改造提升6處城市社區綜合服務用房,每處不少于1000平方米。
(三)健康惠民工程
23.在區屬9家基層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中推廣遠程會診和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工作,落實分級診療。
24.為符合條件的老年鄉村醫生發放生活補助。
25.為夫妻雙方具有市中區戶籍或男方為市中區戶籍女方為濟南市以外戶籍、孕15—20+6周、預產年齡小于35歲的孕婦(根據國家產前篩查技術規范有產前診斷指征的孕婦除外)提供免費產前篩查服務。
26.新建、更新群眾健身路徑50條。
27.建設籃球場等球類運動場地3處以上。
28.建設6處生態健身活動節點。
(四)商業惠民工程
29.建成郎茂山國家標準化社區商業中心。
30.建設便民肉菜店30家。
31.新增標準化便民餐車30部。
32.扶持新建、提升“互聯網+便利店”30家。
33.新增便民菜市場3處以上。
34.新增、完善“菜籃子進社區”直通車泊位點,總數達到30處。
35.開展消費維權服務活動。年內社區消費教育覆蓋率達到50%以上,舉辦大型主題消費教育活動2次、各類消費維權主題講座5場次。
(五)溫馨養老工程
36.為80周歲以上符合條件的老年人以及90周歲以上的老年人發放長壽生活補貼。
37.繼續為符合條件的老年人購買銀齡安康保險。
38.為失能老年人提供居家養老送時服務。
39.標準化打造城市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農村幸福院8處。
40.高標準建設養老服務機構3處。
(六)暖心救助工程
41.提高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從2018年4月1日起,將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由596元/月提高到616元/月。將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由4277元/年提高到4928元/年。
42.對家人患大病、遭受意外的困難家庭進行醫療、臨時救助,提高標準,加大“救急難”力度。
43.對重度、貧困殘疾人進行生活補貼和護理補貼等救助。
44.為有需求的殘疾人家庭改裝無障礙設施。
45.為精神殘疾人購買肇事肇禍責任險。
46.為0-17歲殘疾人提供康復救助、個性化輔具適配服務。
47.對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對象、特困供養人員等困難群體實施大病救助。
(七)就業促進工程
48.實行高校畢業生實名制登記,確保登記率100%,對我區未就業高校畢業生提供就業指導、崗位推薦、重點幫扶、人事代理等就業服務,開發大學生公益崗100個。
49.為家政服務業從業人員發放綜合保險補貼,每人每年補貼60元。
50.全年舉辦農民工、大學畢業生、駐區企業等專場招聘會12場次,為重點群體提供就業崗位。
51.全年組織就業、創業培訓3000人次,安置就業再就業19000人。
52.充分發揮“數字化立體就業云平臺”功能,推薦就業1200人。
53.在創業學院成立創業專家指導團隊,助力在孵企業成長,保證園區在孵企業成活率達到30%以上,帶動就業500人以上。
54.對具有本區戶籍,離校2年內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人員,初次創辦小微企業或從事個體經營并自工商登記之日起正常運營1年以上的,分別給予最高一次性創業補貼2.4萬元(小微企業)、0.3萬元(個體工商戶)。
55.對具有本區戶籍,在畢業年度有創業意愿并積極創業的低保家庭、貧困殘疾人家庭、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和特困人員中的初次創業高校畢業生,給予最高一次性創業補貼2.4萬元。
56.對享受市級一次性崗位開發補貼的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分別給予2000元、500元的1:1配套區級財政補貼。
57.完善零工市場服務功能,將區外來務工人員綜合服務中心就業指導、職業介紹、法律援助、技能培訓等服務功能復制到零工市場。
(八)道路暢通工程
58.全線貫通劉長山路(二環西路至西十里河東街)。
59.實施黨楊路建設工程。
60.實施經九路拓寬改造工程。
61.實施舜德路北延等道路改造工程。
62.對二七南路、青年西路等4條道路進行綜合改造提升。
63.對轄區內246條主、次、支、坊道路進行維修。
64.對梁莊大街、民生大街等8條道路進行環境綜合整治。
65.修建中海國際—展村、黨寨路—催馬橋等4條農村公路。
66.實施村道安全生命防護工程,完善65公里農村道路的基礎交通設施。
67.對全區90處橋梁進行全面檢測,對危橋進行維修加固。
68.對群眾反映強烈的濟微路、六里山路等5處積水點實施改造。
(九)市容整治工程
69.對七賢、白馬山、黨家、陡溝等4個街道轄區內鐵路沿線進行環境綜合整治。
70.實施“拆違拆臨、建綠透綠”工程,還綠于民、還路于民。新打造口袋公園60處以上。
71.對116座公廁實施軟硬件提升,按照以人為本的原則,強化細節管理,為市民營造舒適的如廁環境。
72.對緯一路、經七路等4條道路進行綠化提升。
73.實施七賢廣場、七彩廣場綠化提升工程。
74.對二環南路、103省道街頭綠地進行綠化提升。
(十)居住舒心工程
75.對七里山南村等17個、154.2萬平方米老舊小區進行綜合整治提升。
76.穩步推進既有住宅多層樓房加裝電梯。
77.完成既有居住建筑節能改造160萬平方米。
78.對3500戶居民進行供電一戶一表改造。
(十一)綠水青山工程
79.啟動大澗溝(104國道—坦克訓練旅)拓寬整治,敷設截污管、引水管及輸水泵站1座。
80.實施陡溝河(104國道—馬家莊)河道生態整治。
81.在103省道沿線建立污水泵站3座,敷設污水管網,徹底解決103省道沿線及周邊污水排放問題。
82.實施玉符河排污口整治工程。
83.實施長更山山體公園(一期)建設工程。
84.實施小東山山體公園(一期)建設工程。
85.實施白馬山山體公園(一期)建設工程。
86.實施馬武寨山山體公園(二期)建設工程。
87.實施萬靈山山體公園(三期)建設工程。
88.實施小龜山山體公園建設工程。
89.實施大北山山體公園建設工程。
90.實施鳳凰山等山體綠化提升項目。
91.實施馬武寨山南端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程。
92.實施華洋山莊東七里山崩塌地質災害治理工程。
(十二)鄉村振興工程
93.完成西仙等6個村莊道路亮化任務。
94.完成農村改廁4660戶。
95.實施全區農村飲水安全水質提升改造工程。
96.在黨家、陡溝、十六里河街道辦事處實施鄉村連片治理工程。
97.按照美麗鄉村標準化建設要求,對12個村莊實施村莊提升達標工程,實現全區美麗鄉村覆蓋率100%。
98.新增水肥一體化應用面積2000畝,提高農業產出效益,增加農民收入。
99.實施非貧困村產業扶貧項目,覆蓋十六里河、黨家、陡溝3個街道300戶、550人。
100.繼續加強興隆街道9個貧困村的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