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高精度監測系統安裝于出租車頂燈內部后,可以同時監測PM2.5和PM10兩項指標,成為全國第一個利用出租車監測大氣顆粒物的系統;由眾創空間企業研制的“反恐防爆機器人”產品獲得廣泛認可,先后應用于G20峰會、金磚國家峰會……這一系列來自市中區文創園區及眾創空間的科研成果走出實驗室,在新舊動能轉換的大潮中助力企業揚帆遠航。
領先科技出現在哪里、高端人才流向哪里,發展的制高點就轉向哪里。近年來,市中區對標科創中心建設,加快推進科技強區戰略,充分發揮轄區高校、科研院所、重點科技企業等人才、技術和資源優勢,將最新科技成果轉化為新舊動能轉換新勢能,在增量崛起中壯大新的增長點,實現換擋不失速、量增質更優。
打破制約發展障礙
政府搭臺營造“雙創”良好環境
一直以來,科技成果轉化率低、企業和個人參與科研項目不積極等問題,一直是制約科創型中小企業發展的最大瓶頸。這一點曾讓“出租車測霾”系統的研發者司書春感同身受。“我們是一支高校創業團隊,入駐立足市中的濟南國際創新設計產業園后,通過園區引入投資、提供路演平臺等,讓我們不斷開闊視野、改進產品。”
政府搭建平臺助推科技創新,在市中區,不少“司書春們”找到培育創新、創業的“良田沃土”。據了解,市中區圍繞構建“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園區”階梯型培育體系,實施“雙創”平臺建設“123”行動計劃,加強以技術轉移、成果轉化、孵化培育、創業就業為宗旨的眾創空間、科技企業孵化器建設。目前,市中區備案眾創空間16家,其中省級3家,在孵企業175家。
立足科創平臺協同發展,市中區高標準規劃啟動中國重汽小鎮、白馬山創智谷等一批重點項目,籌劃建設山東數字經濟產業園等一批特色園區平臺,加強源頭創新和成果產業轉化能力,助推區域性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店小二”精神服務創新創業
優化創新環境推動成果轉化
平臺搭建起來,市中區進而將目光轉向優化創新發展環境上。踐行“請讓我來服務你 就像服務我自己”的理念,市中區深化“放管服”改革,制定出臺《濟南市市中區打造區域科技創新新平臺三年行動計劃(2016—2018年)》、《市中區轄區創客空間發明專利資助獎勵辦法》等政策性文件,20余家科技中介服務組織入選濟南市創業創新活動券服務機構。此外,市中區通過加強高層次引進、加大科技投入、打通科技與經濟融合發展通道等,營造有利于科技成果轉化的良好氛圍。
對推動創新發展孜孜不倦的追求,讓市中區科創領域成果頻現。2017年1-11月,市中區發明專利申請量1626件、授權量781件,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2653件,三項指標均位居全省前列;2017年全區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位居全市前列。
交通“大路網”為科技賦能
交通路網“閉環”架起發展“快車道”
玉函路隧道通車后連接起二環南路快速路、北園高架和北繞城高速;二環東南延長線通行后,泉城高架快速路閉環成網……2017年末,市中轄區內的道路建設不斷傳出喜訊。
從順河高架沿玉函路隧道行駛至南頭,半徑2公里的山東新金融產業園、星工坊·飛爾姆樂園及濟南國際創新設計產業園正加速實現產業發展升級轉型,不斷為新舊動能轉換提供重要支持。沿二環東南延長線,駕車自搬倒井互通立交西行2公里,坐落于此的山東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正蓄勢待發,未來將打造科技成果轉化、高新技術企業孵化、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高地。
隨著市中區交通路網逐漸閉合成環,為周邊地域帶來經濟、民生等巨大利好的同時,也將創新能力與實體企業相結合,連接起一條快速發展的產業帶,助推科技企業“引進來”,科技轉化成果“走出去”,為新舊動能轉換提供強勁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