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ymyim"></strike>
  • <abbr id="ymyim"></abbr>
  • <ul id="ymyim"></ul>
    <abbr id="ymyim"></abbr>
    <ul id="ymyim"></ul>
    <fieldset id="ymyim"><menu id="ymyim"></menu></fieldset>
  • <fieldset id="ymyim"><input id="ymyim"></input></fieldset>
    <ul id="ymyim"><sup id="ymyim"></sup></ul>
    <strike id="ymyim"></strike>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市中區采取“三個一”措施探索出校地人才合作新路子

    發布日期:2019-12-04

    信息來源:濟南日報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指出:要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最大限度把廣大人才的報國情懷、奮斗精神、創造活力激發出來。2019年,市中區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秉持“海納百川、追求卓越,品質服務、共創輝煌”的人才工作理念,以問題為導向,大膽突破校地合作現狀壁壘,全面推進制度創新,探索出一條推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與高校人才資源要素深度融合的新路子,取得明顯成效。
      2019年,市中區先后引進中科院院士劉新垣、發展中世界工程技術科學院院士鐘義信、澳大利亞工程院院士張立人、俄羅斯科學院院士亞歷山大·蘇沃洛夫、日本工程院(AIST)院士明渡純、日本陶瓷協會院士坂部行雄等院士6名,國家級領軍人才4名,校地共建高端創新平臺、研究院11個……市中區校地協同引才、共建平臺等舉措多管齊下、多點開花,煥發出校地人才合作的蓬勃活力與無限生機。
      聚焦痛點難點出臺一套校地人才合作“金10條”政策濟南擁有駐濟高校40余家,蘊含著寶貴的人才科技資源。如何充分調動校地協同引進“高精尖缺”人才的積極性,推動高校科技成果在市中區轉化,形成助推創新發展的強勁動力,一直是校地合作體制機制中的“癥結”問題。
      為進一步推動校地合作體制機制改革,促進校地人才資源充分融合,2019年,市中區聯合濟南大學創新出臺《濟南市市中區、濟南大學關于協同開展招才引智促進創新創業的意見》,簡稱高校“金10條”,從“支持高校人才進企業、促進校地聯合引才用才、共建創新平臺、完善雙向掛職機制、推動大學生實習實訓、設立專家智庫”等方面制定了10條政策措施,同步適用于海內外各大高校院所,政策的創新性、支持力度在國內首屈一指。
      該政策主要有兩大突出亮點:一是打破引才體制壁壘。當前高層次人才到企業就業中存在“職稱評審難、重大科技專項申請難、工作不穩定”等問題,導致企業難以引進“高精尖缺”人才。對此,市中區聯合濟南大學等高校,將企業新引進的高層次人才聘用為高校正式事業編制人員,由高校發放基礎工資、交納社保、提供職稱評聘與科研成果獎勵,企業發放績效工資,有效提升了駐區企業引才的吸引力,為更好地引才留才上了一份“雙保險”、打了一針“強心劑”。二是加大校地合作支持力度。針對“校企人才項目合作、技術開發、成果轉化成效不顯著”等問題,對校地合作雙方按照企業支付人才薪酬的15%分別給予企業、人才補貼,有效降低了企業引才成本,促進高校人才和科研成果向市中“柔性流動”。
      聚焦落地見效形成一批校地人才合作高質量成果
      “我們公司核心的‘精準CAR-T癌癥治療項目’是目前世界上最有望攻克癌癥的治療手段,項目落地中,市中區成功促成與濟南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合作。目前,我已推薦華中科技大學1名醫學博士以及1名蘇丹籍博士后到濟南大學任職,學院也派出了1名科研人員全職與我們企業進行項目研發,共同解決了高校在科研教學、企業在項目研發方面的人才需求,得益于市中區創新的校地協同引才機制。”國家級領軍人才歐陽晨曦為市中區校地合作新模式點贊。2019年,市中區聚焦十大千億級產業及全區重點產業,突出“高精尖缺”導向,以項目合作為紐帶,促成駐區47家企業與56名高校人才就項目研發、成果轉化進行了合作,校地人才合作不斷向縱深邁進。
      在創新制度的“加持”下,市中區引進共建的高端創新平臺、研究院如雨后春筍般涌現而出。聯合“諾貝爾獎獲得者創新中心”成立“諾貝爾獎獲得者生命科學研究院”,其“智慧醫療康養”項目五年內產值將達4億元。與山東大學共建山東大學健康醫療大數據研究院,努力用三年時間打造成為國內領先的健康醫療大數據創業孵化平臺。與濟南大學共建濟南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引進發展中世界工程技術科學院院士鐘義信擔任院長。與山東交通學院共建山東正衢交通工程研究院,實施濟南市首個智慧交通社會化服務項目,對400個城區核心道路口信號燈、綠波速度控制技術進行優化升級,改善了交通擁堵現狀、提升了道路通行效率。同時,策劃建設山東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泰山大學科技園、濟南大學科技園三大園區,政產學研一體化發展的良好局面正在加速形成。
      值得一提的是,市中區在促進校地人才資源互享方面,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科技副職掛職成效顯著,山東大學昝勝鋒教授掛職任市中區創新設計產業園區服務中心副主任,促成山東省文化產業重點實驗室落地,濟南大學楊海波教授掛職任市中區發改局副局長,協助舉辦“泉城杯”國際創新設計大賽。今年,市中區將掛職范圍擴大到駐區企業,針對企業在關鍵核心技術上的人才需求,面向山東大學、濟南大學等單位選派科技副職23名,助力企業關鍵技術攻關和鄉村振興。優選駐區院士及優秀企業家到高校開展專題學術報告、講座15次,授課規模超過3000人次。依托智能制造、文化創意等領域企業設立大學生實訓實踐基地27家,為5000余名在校生提供了實踐教學平臺,為企業選聘急需緊缺人才創造了條件。
      聚焦最佳生態擦亮一個校地人才合作“家人式”服務品牌
      良好的創新生態和優質的服務,是校地人才創新發展的陽光和土壤。市中區著力為高校人才提供“家人式”服務,努力打造全省校地人才合作最佳生態。一方面,對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團隊)給予項目研發、平臺建設等資金扶持,對校企聯合新引進的博士、碩士研究生給予安家租房生活補貼。另一方面,對校企聯合引進的人才,安排服務專員,全方位提供人才公寓、配偶隨遷、子女入學、健康查體等服務,厚植近者悅、遠者來的創新創業沃土。
      海納百川聚英才,追求卓越共發展。下一步,市中區將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人才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不斷加大校地人才合作的體制創新、制度創新、方法創新,不斷激發校地人才的創造活力,努力干在實處、走在前列,為新時代山東的新舊動能轉換和高質量發展作出省會城市中心城區的應有貢獻。
    編輯:時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