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ymyim"></strike>
  • <abbr id="ymyim"></abbr>
  • <ul id="ymyim"></ul>
    <abbr id="ymyim"></abbr>
    <ul id="ymyim"></ul>
    <fieldset id="ymyim"><menu id="ymyim"></menu></fieldset>
  • <fieldset id="ymyim"><input id="ymyim"></input></fieldset>
    <ul id="ymyim"><sup id="ymyim"></sup></ul>
    <strike id="ymyim"></strike>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 宜居市中魅力彰顯

    發布日期:2020-06-16

    信息來源:濟南日報

      綠色生態文明建設關系民生福祉,今年全國兩會中,“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進一步深入人心,綠色生態是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市中區努力用實際行動規劃擴綠、工程造綠、見縫插綠、社會增綠、均衡布綠,全力提升轄區生態綠化水平,建設“三季有花、四季常綠、全面覆蓋、重點突出”的城市綠地系統,不斷增強轄區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青山常在,清水長流,空氣常新,推窗見綠,市中區的綠化覆蓋率、綠地率及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分別為44.2%、42.9%和16.4平方米,均位居全市前列。多年來,該區的養護管理在全市檢查評比中始終位居前列;市中區的節日花卉布置多次得到通報表揚;全區生態建設真正實現了從前期的緩慢發展到現在的飛速發展,每一個顯著成效的背后都離不開市中管理者、建設者的匠心精神,離不開園林綠化薪火相傳的代代努力。
      最美“一路一景”繁花滿城
      日前,“泉城花城綠城”“美麗畫卷”“花錦時代”三組特色鮮明的大型立體花壇矗立于市中的綠洲之中,形成高低錯落、交相呼應、花海綠洲、色彩繽紛的“網紅”景觀,吸引眾多游客、市民前去“打卡”觀光。據悉,這三組立體花壇共使用了一串紅、萬壽菊、孔雀草、矮牽牛等各色花卉約16萬株(盆),以植物的綠色風韻之美表達美好的心境意象。晨曦旭日東升,五顏六色相互交織,多重植物綠意盎然,花卉搭配和諧優美,令人賞心悅目;夜幕燦星初掛,流光溢彩霓虹閃爍,花卉造型在燈帶的裝飾中更是呈現出五光十色、絢麗多彩的美麗剪影。
      在今年濟南市政府為民辦23件實事中,“建設65條花景大道、35條(處)花漾街區”位列首位,其中市中區負責21條花景大道和花漾街區的建設。為突出“一路一景觀、一路一特色”的道路景觀效果,市中區拿出“硬核”措施,嚴守質量底線、強化安全意識、精細管控污染,確保安全文明施工、高質按時完工,營造了“森林圍城、綠道穿越,花景滿城、四季綠城”的城市景觀形象。
      如今,漫步在市中區街頭巷尾,行道樹木枝繁葉茂,蔥蔥郁郁,如同一把把綠色的大傘,綠油油的草地上青花灌木球相互環繞簇擁,隨處可見的各色鮮花點綴,使人彷佛徜徉在花的海洋。“繁花鋪滿回家路,微風拂過臉龐,帶著一絲絲清香,滿眼的綠色植物治愈一天的疲憊,真是舒心又幸福。”市民王女士說。
      最青“城市綠肺”山體公園
      “如果公園僅僅能做到賞景,那就不特別了。如果一個公園,在蟬鳴鳥叫時,讓你和鄰居友好交談,像是在自家一樣舒適,這才是公園的使命。”這,是作家眼中的愜意生活。在車水馬龍的繁華都市之中,如果有這樣的山體公園,那才是更難得的“黃金寶地”。
      小東山山體公園位于市中區陽光東路以北,公園規劃設計以節儉、易游、安全、自然、野趣、生態為理念;以“青山入城、綠色市中”為目標;以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為宗旨。建設總面積33.67公頃,綠化覆蓋率將達到80%以上,輻射居民約10萬余人。公園共栽植喬灌木約2.26萬株,栽植地被約3萬平方米,擋土墻砌筑1322立方米,回填種植土約3.34萬立方米,修建步行道2400米,廣場鋪裝2930平方米,新建蓄水池1處,修建景亭、景觀廊架3處,健身器材44套等。
      為更好地把小東山公園打造成為一個集活動健身、戶外徒步、觀光休憩等服務功能為主的區域性山體公園,市中區在對山體實施綠化提升的過程中,根據山體地理環境和周邊建設情況,堅持“最少開發原則”,對山體原有道路與基礎綠化進行優化,保留山體現有的文化設施,增添文化展示區,因地制宜進行“以保留為主、改造相結合”的景觀設計,在滿足市民休閑健身需要的前提下,避免游憩活動對生態系統及山林面貌的破壞,盡可能地保留山體的野趣。在線形綠帶上,設計兼顧動態效果,綠化沿道路走向形成空間開合,有序流動和轉換豐富的景觀視覺帶,形成多樹種、多色彩、季相變化豐富、成片有型的山體容貌景觀。
      在“城市綠肺”山體公園的建設中,市中園林隊伍充分發揮了攻堅克難、勇挑重擔的“鐵軍”精神,以極高的責任意識和實干精神,嚴格施工標準、嚴格施工安全、嚴格施工期限,截至目前,市中區共新建、續建了10座山體公園,日常養護及管理更是及時跟進。
      最巧“千園之城”口袋公園
      口袋公園充分利用城市遷騰退地和邊角地、廢棄地、閑置地,遵循園林設計的基本原則,將園藝植物不露痕跡地融入花園之中,并輔之以公共藝術小品,在百姓身邊“見縫插綠”,激發人們對美的感悟以及對自然的認知和熱愛之情。同時,其選址靈活、面積小、離散性分布的特點,對于高樓云集的城市而言猶如沙漠中的綠洲,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城市中心區人們對公園的需求。
      應綠盡綠,將綠色福祉裝進老百姓詩意生活的口袋里。在市中區玉函路與馬鞍山路交叉口東南角的綠地內,一個名為“比斯托納斯”的口袋公園(立陶宛)成為周邊百姓新的活動游玩空間。傳統友好國家立陶宛式的房屋輪廓形式、立體轉平面的空間、國際友好和創新的自然式風景園林,“洋氣”十足。無獨有偶,位于經一路與緯一路的“泉城印象”小游園改造提升,在尊重現有設施以及綠化的基礎上,賦予了小游園文化特色,將濟南不同層次的泉水(城市級別、街巷級別、院落級別)進行濃縮與提煉,形成三大主題泉文化景觀(泉城、泉巷、泉院),發揮了小游園泉城窗口作用,展現了泉城文化魅力。
      近年來,市中區口袋公園的建設不僅僅滿足于基礎的建綠透綠,而是選用“四季常綠、三季有花、兩季有果、兩季飄香”的苗木,打造春季爛漫、夏季芬芳、秋季韻律、冬季勁翠的景觀效果。同時,注重對文化內涵及國際友好的體現,將泉水、荷花等獨具特色的元素融合友好城市的標志性元素在公園內,彰顯泉城特色風貌,加強人們對多元文化的了解,不斷提高轄區市民群眾的綠色福祉。據統計,2019年至2020年,全區共完成建綠透綠5.12萬平方米,增加城市口袋公園41處,數字背后彰顯了市中區不斷提升轄區居民生活品質的信心和決心。
      最細 “三七分工”助力養護
      護綠貴有恒、樹人重德法。市中區建管結合,堅持“三分種、七分管”的原則,緊扣精心、精細、精致的養護管理模式,持續深入堅守養管一線不退縮、不松勁。該區提早謀劃部署,廣泛落實合理劃分工作區域,本著“不遺漏一處,不浪費水源”的基本原則,利用灑水車機械作業和人工澆灌相結合的方式做好澆水噴灌;以“五加二”“白加黑”“歇人不歇車”的模式進行噴灌,尤其是夏季重點加大夜間澆水力度避開高溫蒸發時段,節約用水保護植物的同時避免給出行群眾帶來不便,日均澆水量約1500立方米。
      同時,以精細化管理為指導,開展常態化巡查清理,充分發揮園林“鐵軍”不怕臟、不怕苦、不怕累的擔當精神,全面撿拾公園、廣場等公共場所及道路綠化帶內的紙屑、枯枝、雜草等,營造干凈整潔的轄區環境,確保良好灌溉效果,促進苗木正常生長,使轄區居民切實享有更多綠色福祉。此外,市中區還聘請專家進行現場講解指導,按照科學、合理的技術要求,根據綠植習性和景觀特點對轄區喬灌木進行整形修剪,合理分配營養物質,使綠化景觀達到最佳觀賞效果;夏季多雷雨大風天氣,針對汛期養管重點,著重對易折斷、傾斜的樹木進行扶正和支撐,保障轄區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市中區緊扣精細化管理的目標要求,在大樹修剪、補植增肥、植保防護、苗木澆水管理、應急準備、綠地衛生清理等方面,精心籌劃,通過以人為本的人文思想的注入,配合細化分工的管理方式,瞄準養管一線,力求能夠最大程度發揮管理的效益,提升管理水平,建立起協調性、精細化的管理體系,滿足環境整潔、植物成活率高、成長狀態好的精致化養護要求,努力為轄區群眾打造“景色宜人、樂活宜居”的生活空間。
      今年是市中區加快高質量發展、實現跨越趕超的關鍵之年。園林綠化作為城市品質提升的重要途徑,接下來,市中區將始終秉承“行千里致廣大”的態度,以“綠之都、花之城、泉之韻”的理念為目標,以“全局謀劃一域,一域服務全局”的方法,努力將轄區打造成“三城共輝、和諧共融”的城市園林綠化格局。
    編輯:時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