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上午,市委市政府新聞發布會舉行“全力打造‘五個濟南’,加快建設黃河流域中心城市”系列新聞發布會第二場(市中區專場)。新聞發布會從動能轉換、項目建設、雙招雙引、社會治理、鄉村振興、民生保障6方面全面呈現品質市中發展亮點,在聚焦重點、奮發有為、攻堅提升中育新機、謀新篇、開新局,為建設“大強美富通”現代化國際大都市體現市中擔當、貢獻市中力量。
推動城市有機更新 中部崛起科創產業優質載體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發展帶來的沖擊,市中區持續用力為產業賦能,加快推進新舊動能轉換,數字經濟、科技文創、現代金融三大產業新高地不斷隆起。市中區委副書記、區長翟立波介紹,上半年,市中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80.3億元、同比增長3.4%,增幅位列全市第一。
一個區域最大的智慧莫過于找準自己的比較優勢,從而培養出競爭優勢。作為“中優”戰略的主戰場,市中區全面推動二環南科創帶和南部科創新城“一帶一城”建設,以中部崛起區輻射帶動全域大提升。“堅持城鄉融合與產城融合‘雙輪驅動’,突出‘產業融合、園區協同、串珠成鏈、空間拓展’,主動疏解優化老城產業布局,推動新城開發與老城更新互動共進,”市中區副區長孟慶順介紹,“利用三到五年的時間,將‘一帶一城’建設成為帶動高質量發展、支撐中部崛起的主引擎,再造一個‘新市中’”。
此外,市中區統籌北、中、南三區空間布局,強力實施8大類、127個區級重點項目,特別是總投資305億元的11個市級重點項目,重點打造總占地10.3平方公里、規劃建設體量540萬平方米,產學研用一體化的黨家片區“智慧城”,構筑全市“西興”戰略和濟泰一體化發展橋頭堡。
內生動力不斷增強 “內外兼修”營造一流發展環境
今年以來,市中區堅持把雙招雙引作為推進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重要抓手,積極開展“聚力賦能·綻放市中”招商活動,深入推進“品質市中·經緯人才”計劃,先后引進微軟Surface北方區結算中心等億元以上項目60個,國家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投入運營,獲評“山東省人才工作先進單位”。
“繼續推進事項‘一次辦成’、服務‘一步到家’,深化‘一窗辦’‘網上辦’‘就近辦’‘簡化辦’‘舒心辦’,把市中的企業服務、營商環境打造成全省、全市的品牌和標桿。”市中區委常委、副區長程偉說。市中區進一步擦亮“來市中好辦事”服務品牌,大力深化“五減”改革,全面推開“六個一”工程。同時,市中區著力打造整潔規范的城鄉環境、山清水秀的生態環境,推進馬鞍山路等3條美麗街區建設,高標準打造垃圾分類4個示范片區、31個示范社區,打造花卉大道、花漾街區20條,新建口袋公園5處,群眾的生態綠色福利更加豐厚。深入開展掃黑除惡專項斗爭,推進基層網格化社會治理體系和“1+9+N+1”大應急體系建設,落實好魅力泉城建設十大專項行動,著力打造宜業、宜居、宜樂、宜游中心城區。
全力提升“幸福指數” 以民為本打造“有溫度的城區”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脫貧攻堅的決戰決勝之年,作為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市中區今年以來先后實施宅科、相家、土屋等5個齊魯樣板村和小莊、仁里、瓦峪、小白4個美麗鄉村示范村創建,建成17個省級文明村,全區文明村覆蓋率達到83.2%。圍繞實現9個貧困村穩定脫貧,市中實施扶貧產業項目12個,“五通十有”基本完善,村集體收入均達到每年3萬元以上,全區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均年收入達到1.18萬元,超市定標準7200元,為全面脫貧奔小康奠定了堅實基礎。
市中區積極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上半年安置城鎮就業9982人,為重點人群和中小微企業發放各類補貼、貸款1.42億元,開工建設6所學校,全力抓好15個安置房項目建設,扎實推進1.2萬戶、105.2萬平方米的老舊小區改造……在市中人民眼中,一個個社會事業發展帶來的變化讓他們真實感受到了“市中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