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提出“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全面塑造發展新優勢”,為新發展階段偉大實踐提供了行動指南。全面開啟新征程的重大任務,全面把握新奮斗目標的總要求,作為省會濟南的中心城區,市中區已吹響向新發展階段進軍的號角,加快推進現代金融、數字經濟和科技文創三大新興主導產業發展,打造市中區特有的、不同于其他區的發展優勢,以錯位競爭謀求突破。
產業是城市經濟的靈魂,一個區域要想變強,離不開產業發展實力變強。然而,區位優勢突出、資源稟賦良好的市中,囿于城市建設規劃用地局限等原因,城市空間的發展面臨多重挑戰與困境。
敢為人先,破舊立新。乘著深入學習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的東風,市中區以動能轉換為支撐,加快打造現代金融、數字經濟、科技文創三大新興主導產業發展高地,實現產業融合帶動區域升級,讓一個個行業領軍企業在這里成長壯大,一個個世界500強企業在這里落地扎根,形成生生不息、循環不止的產業生態圈,不僅讓市中在增速換擋期跑出發展“加速度”,也是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堅持創新驅動發展”理念的有力體現。
市中區走的是一條獨具特色的創新發展道路,沿著這條道路,空間維度不斷延展,發展前景更加廣闊,城市能級提檔升級,拾級而上的“市中精彩”不斷上演。通過自身平臺、資源優勢輻射帶動周邊區域協同發展,打造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增長極和動力源,服務省會經濟圈一體化發展,加速實現在建設“大強美富通”現代化國際大都市中走在前列、爭當排頭兵。
吹響創新號角 抓住主攻方向 聚焦“高精尖”產業發展崛起成峰
站在創新驅動發展的風口浪尖,唯有破難而進、乘勢而上方能實現產業生態鏈的可持續發展,從根本上增強經濟發展的實力與潛力。市中區對三大新興主導產業的布局正是與城市建設緊密相連的科學統籌,也是基于自身優勢產業所作出的發展創新——
金融產業提質擴容。市中全區擁有各類金融網點328家,其中銀行、保險、證券期貨區域型總部分別占全市的29%、32%和25%。山東新金融產業園注冊企業達到1000余家,管理基金規模超過1700億元。數字經濟崛起成峰。“數惠市中”行動計劃深入實施,國內首個BIM軟件產業園啟動建設,赤子城成為山東首家港股主板上市互聯網企業,數字經濟企業匯聚態勢加速形成。科技文創蓬勃發展。微軟、阿里巴巴(山東)、SAP、iTOT等世界級企業紛紛落戶,全區擁有省級院士工作站5家,市級以上眾創空間16家,市級以上科技孵化器3家,全區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14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穩居全市前列。
今天的市中,發展三大新興主導產業的“天時、地利、人和”俱備,“人才、資金、平臺”兼有。仔細梳理市中區近年來的前進軌跡不難發現,不斷優化產業結構、提高增長質量和效益,已經內化為全區上下的自覺行動:聚集濟南市“互聯網+”創新創業綜合示范園、濟南國際創新設計產業園、山東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國家科技領軍人才創新創業(濟南)基地、國家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濟南)基地等創新創業平臺,讓產業園區、平臺“串珠成鏈”;圍繞“一帶一城”持續發力,打造以科技創新為引擎,集科創平臺打造、科創企業培育、科創人才合作、科創項目扶持、科創成果轉化于一體的產城融合發展示范區。
從空中俯瞰這片土地,南為秀麗群山,北為商埠故地,集聚高端商務樓宇、大型企業區域總部,優質教育、醫療資源、黨政軍機關、企事業單位匯聚,深厚的歷史文化資源與豐富的業態讓這里成為一方投資發展的熱土。
融入發展大勢 展現“市中擔當” 以“錯位發展、特色發展”突破中部崛起
“思想有多遠,我們就能走多遠。”從過去的“中疏”到現在的“中優”,一字之別肯定了當前階段中心城區的戰略地位,也給市中區產業提檔升級帶來難得機遇。市中人跳出市中看市中、跳出市中謀劃市中,把市中的發展放到全市、全省甚至全國的格局中來謀劃,認真服務全市實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以自身優勢推進省會經濟圈一體化發展,在時代發展大勢、發展大局中深化發展思路、找準發展定位、扛起發展責任。
服從服務重大發展戰略、發揮輻射作用的重大使命,就要自身做大做強,不斷提高經濟首位度、增強發展協調性、提升城市承載力。基于此,市中區以“錯位發展、特色發展”為導向,鞏固提升銀行、保險、證券等傳統金融,大力發展基金、保理、融資租賃等金融新模式,培育發展金融科技、綠色金融,構建獨具市中特色的全方位、全鏈條現代金融生態系統,形成立足濟南,服務省會經濟圈一體化發展,輻射全省的現代金融發展集聚示范區。同時,以體制機制創新為主線,以新型企業為主體,著力破解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瓶頸和文創企業規模化發展短板,增強區域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承接承載能力、中試產業化能力、協同創新能力、對接服務能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新舊動能轉換,促進科技與經濟、文創與商業融合發展,努力打造全省乃至全國重要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中心、創新設計服務中心。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定不移建設數字中國”“加快數字化發展”,為市中奮斗“十四五”、奮進新征程注入強大的信心和力量。市中區將深入落實全會精神,深入實施“353”數字經濟引領戰略——“3大數字新支撐、5大數字新產業、3大數字新融合”,加速推進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城市數字化,持續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創新與應用,努力培育新產品、新模式、新業態,構建“有人才、有技術、有產品、有產業、有應用、有場景”的“六有”產業生態圈和“平臺+生態、龍頭+配套、承接+轉型”產業發展新生態,打造“國內知名、全省一流”的數字經濟示范高地。
發展時不我待 落實只爭朝夕 蓄勢賦能激活創新發展新動力
目標所達之處,是只爭朝夕、時不我待的拼搏勁頭,更是馳而不息、久久為功的堅定意志。在對標對表發展戰略中搶抓機遇、首當其沖,考量著“市中鐵軍”的能力和擔當。隨著一場場務實、高效的會議,一項項創新、先進的舉措,讓一套完善的落實機制“浮出水面”:成立市中區新興主導產業發展領導小組,統籌推進現代金融、數字經濟和科技文創三大新興主導產業創新發展;充分發揮人才引進政策作用,用好各類招才引智平臺,加快培養引進高層次管理人才、技術人才、產業人才以及高層次創新創業團隊等;創新實施產業先行下的“多規融合”,為產業發展提供政策支持;加強與省、市對接和市中區直部門、街道辦事處協調聯動,組建新興主導產業分類專家委員會,積極尋求與國家頂級智庫合作,為三大新興主導產業跨越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思想不斷解放,眼界不斷開闊,理念不斷更新,讓市中人干勁不斷凝聚,進步不斷顯現,也讓三大新興主導產業未來發展目標更加明晰:到2025年末,現代金融產業力爭全區金融業增加值、稅收年均分別增長6%、3%,山東新金融產業園新引進各類金融商務機構300家,實現區域稅收8億元。數字經濟產業新引進和培育數字經濟龍頭企業不少于30家,培育具有行業、區域競爭力的企業級平臺不少于2個,建成新技術與工業互聯網融合示范項目不少于5個。科技文創方面,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達65件,新培育高新技術企業150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比保持全市前列;新建創新創業載體10個,吸引高校院所和企業設立研發或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機構10個,技術合同交易額達到35億元。
發展速度不斷加快,改革深度不斷加深,提升高度不斷突破,在區域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三大新興主導產業全速發展,讓未來市中區的差異化發展優勢盡顯。當一個個重大項目落地生根,當一批批投資商紛至沓來,市中區“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全面塑造發展新優勢”的信心日益堅定。注入新動能,激發新活力,市中區在建設“大強美富通”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品質之區的道路上將迎來更高的提升、實現更大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