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ymyim"></strike>
  • <abbr id="ymyim"></abbr>
  • <ul id="ymyim"></ul>
    <abbr id="ymyim"></abbr>
    <ul id="ymyim"></ul>
    <fieldset id="ymyim"><menu id="ymyim"></menu></fieldset>
  • <fieldset id="ymyim"><input id="ymyim"></input></fieldset>
    <ul id="ymyim"><sup id="ymyim"></sup></ul>
    <strike id="ymyim"></strike>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有效落實年”市中奏響“黃河大合唱”最強音

    發布日期:2020-12-28

    信息來源:濟南日報

      歷史的畫卷,在砥礪前行中鋪展;精彩的華章,在有效落實里書寫。12月25日,中國共產黨濟南市市中區第十二屆委員會第十次全體會議舉行,審議通過《中共濟南市市中區委關于制定濟南市市中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回顧過去,展望未來,為市中區下一步發展錨定遠景目標,找準方位坐標。
      “將2021年定為‘有效落實年’,以擔當作為、有效落實,開啟新時代現代化強省會高品質城區建設新征程。”擊鼓催征,奮楫揚帆,這是進軍的風向標,更是前行的集結號,市中區委書記韓永軍向全區發出動員令,讓現場在座人員挺起腰板。隨著強烈信號的釋放,預示著下一步市中區將圍繞建設新時代現代化強省會高品質城區這一總體目標,強化城鄉融合、產城融合“雙輪驅動”,統籌北部核心區、中部崛起區、南部生態區三大空間,突出黨建、戰略、創新、制度“四個引領”,打造現代金融、數字經濟、科技文創、智能制造、高端商貿五大新興產業高地,抓好項目攻堅、雙招突破、改革創新、鄉村振興、環境治理、民生改善六個有效落實,努力在全市新舊動能轉換、山東半島城市群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實施過程中作出更多市中貢獻、體現更多市中擔當。
      堅定“十四五”跨越信心 謀劃“七個突破”繼往開來啟新程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也是濟南在新的起點上深入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加快建設“大強美富通”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極為關鍵的五年。市中區系統謀劃工作大局,進一步堅定信心、乘勢而上。中國共產黨濟南市市中區第十二屆委員會第十次全體會議提出了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建成新時代現代化強省會高品質城區的遠景目標,即建成全市最重要的現代金融中心、數字經濟中心、科技文創中心、智能制造中心、高端商貿中心、商埠文化中心,品質市中成為高質量發展的現代化標桿城區、典范城區、示范城區。經濟高質量發展能級和輻射帶動能力大幅躍升,綜合實力躍居省內第一方陣,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率先建成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率先形成優勢突出、特色鮮明的現代產業體系。現代創新體系更加完善,建成黃河流域高水平創新型城區。全域發展格局成熟定型,活力迸發的北部核心區、動能強勁的中部崛起區、宜人宜游的南部生態區基本建成,城鄉融合發展水平顯著提高,城鄉發展差距顯著縮小。改革開放的廣度、深度、強度全面增強,參與國家重大戰略和國際經濟合作更加充分,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全面形成,國際知名度顯著提升。強省會高品質城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平安市中建設達到更高水平,法治市中、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基本建成。城市品質全面提升,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廣泛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高品質生活廣泛享有,基本實現幼有善育、學有優教、勞有厚得、病有良醫、老有頤養、住有宜居、弱有眾扶,市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文化軟實力大幅提升,人的全面發展、全區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市中區過去5年的輝煌,為未來發展筑牢了堅實基礎。站在“十三五”和“十四五”的交匯點上,奮力推動“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全會提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即全區綜合實力取得新的更大突破,經濟發展的速度、結構、質量、效益更加統一,現代金融、數字經濟、科技文創三大新興主導產業以及智能制造、高端商貿等代表未來發展方向的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高質量發展百強區排名移居前列;創新能力取得新的更大突破,開放型綜合創新生態體系基本完善,基本建成在黃河流域具有重要影響力和競爭力的區域科技成果轉化中心;改革開放取得新的更大突破,重點領域推出更多務實管用的改革舉措、涌現更多具有市中特色的改革樣板,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基本形成;城鄉建設取得新的更大突破,城市更新補齊欠賬,新區開發適度超前,北部核心區、中部崛起區、南部生態區聯動建設、融合發展取得更大成效,全區綜合承載能力全面提升,農村與城市發展的差距進一步縮小;社會治理取得新的更大突破,黨的全面領導落實到各領域各方面的高效執行體系基本形成,社會主義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會公平正義進一步彰顯,政府運轉更加便民務實高效,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能力全面增強,廣泛多層制度化協商民主深入推進;生態環保取得新的更大突破,環境突出問題得到有效治理,生態系統穩定性明顯增強,基本建成公園城區,讓市民群眾看得見一城山色、聽得到泉水叮咚;民生改善取得新的更大突破,民生投入進一步加大,每年謀劃辦好一批民生實事,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健全,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面增強。
      突出三區聯動、協同發展 全域統籌帶動品質市中融入發展大勢
      當前,市中區迎來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推進城鄉融合、推動高質量發展新的機遇。《中共濟南市委關于制定濟南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把國家科技領軍人才創新創業濟南基地、國家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作為全市高層次人才服務載體;在振興西部加速建設“活力康養之城”中,將黨家“智慧城”和白馬“創智谷”納入其中;在做優中部匠心建設“人文品質之城”中,提出“規劃建設二環南路科創帶和南部科創新城”;在做美南部持續建設“綠色生態之城”中,增加了建設玉符河流域綠色生態風貌帶與綠色發展經濟帶,讓市中有了錨定發展的戰略高地。
      站在“十四五”開局新起點,面對重大歷史發展機遇,眼下的市中區處處涌動著咬定目標、迎難而上的攻堅熱潮,堅持長遠發展的眼光全面謀劃推進全區空間建設,以“優生態、拓空間、強功能、增活力”為導向,突出三區聯動、協同發展,構筑區域間功能定位清晰、經濟優勢互補、空間高效利用的一體化發展格局。同時,市中區將堅持城鄉融合和產城融合“雙輪驅動”,走好以城帶鄉、以工促農新型城市化之路,實現生產集約高效、生活適度宜居、生態山清水秀。
      聚焦重點錨定航向 優化布局構筑現代產業體系
      搶抓發展機遇的同時,市中人仍清醒地意識到,市中區的發展整體還處于高位盤整、負重前行、蓄勢蓄力的階段。如何找準與全市發展戰略的結合點,在“有效落實年”中順勢而為、乘勢而上?市中區的做法是突出黨建引領,牢牢把握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這條主線,把黨的建設作為一切工作的統率、統攬、統領,始終站在全面從嚴治黨的高度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為各項工作落實奠定堅實基礎,為品質市中建設提供堅強保證。突出戰略引領,緊緊抓住全市實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以及市中區作為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的重大機遇,謀劃推動更多大產業、大項目、大平臺納入上級“盤子”,以更高層級的運作協作、資源整合,輻射帶動市中區全域實現大突破大提升。突出創新引領,堅持創新在全區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位置,聚焦構建優越創新生態,加大對科技型中小企業、初創型科技企業的關注、扶持力度,堅持打造“集聚創新平臺的創新平臺”,聚焦產業升級發展、片區協調發展,讓創新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和全過程,全面提升創新驅動發展水平,著力打造黃河流域高水平創新型城區。突出制度引領,堅持用制度管人、管權、管事、管資產,推動全區各項事務治理規范化、程序化、法治化。要狠抓制度落實,真正把制度執行到人、到事、到底,以制度的剛性約束和懲戒作用保障工作的有力推進。
      產業是城市經濟的靈魂,一個區域要想變強,離不開產業發展實力變強。然而,區位優勢突出、資源稟賦良好的市中,囿于城市建設規劃用地局限等原因,城市空間的發展面臨多重挑戰與困境。敢為人先,破舊立新。乘著深入學習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的東風,市中區發力具有良好基礎、符合“五個濟南”發展定位、有利于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產業,打造現代金融產業高地,大力發展私募股權、商業保理、融資租賃、科技金融等新興金融業態,加快山東新金融產業園二期建設,打造現代金融發展集聚示范區,服務省會經濟圈一體化發展。打造數字經濟產業高地,吸引數字經濟領域更多國際領軍企業、“獨角獸”“瞪羚”企業,實現更高產出的集聚集群集約發展。同時以數字經濟引領城市發展,打造全國建設工程數字化發展高地,為率先建設數字孿生城市打下堅實基礎。加快山東安可區塊鏈產業發展研究院建設,引進培育一批區塊鏈創新企業,做大做強山東安可區塊鏈產業園,打造全省區塊鏈產業發展高地。打造科技文創產業高地。在大力吸引集聚高端型、引領型科創企業、科創團隊、科創平臺基礎上,著力破解科技成果轉化瓶頸,打造在省內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策源地和科創人才首選地。大力發展創意設計產業,以濟南國際創新設計產業園為依托,積極推動創意設計企業與全區生產型和服務型制造進行“設計+”合作,構筑以“工業設計+科技轉化”為特色的工業設計產業促進平臺,打造全省創新設計引領區。
      新機遇呼喚新作為。面對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要求,需要更加注重補短板、強弱項,更加注重發展的系統性、協同性。基于此,市中區將立足自身實際、明晰自我優勢,打造智能制造產業高地,深入落實工業強市戰略,大力實施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打造全省工業互聯網發展高地。加強創新驅動、項目帶動、政策促動,依托黨家“智慧城”、二環西“創智谷”等載體,強化數字技術、信息技術、智能技術對交通裝備、電力設備、數控機床等制造業龍頭企業的滲透融合與快速嫁接,支持并引導企業建設智能制造柔性生產線,打造一批智能制造的標桿項目,加快鏈式集群規模化發展。打造高端商貿產業高地,全面加快商貿業提檔升級,面向國內國際兩個市場,按照“項目帶動、聚集品牌、功能集成、錯位發展”的原則,大力發展城市商圈、大型商業網點和城市綜合體,推動商貿業與大數據深度融合,積極發展社群電商、反向定制、直播帶貨等新業態、新零售、新消費,打造時尚與特色結合、商圈與街區互補、線上與線下融合的高端商貿新格局。
      用實干創造實績 狠抓六個“有效落實”繪就奮斗藍圖
      美好藍圖不是喊出來、等出來的,而是干出來、拼出來的。唯有從六個方面抓好“有效落實”,方能用實干和奮斗答好擺在市中人面前的時代“必答題”。
      具體而言,市中區將在項目攻堅上抓好有效落實,強力推進萬科望岳創新中心等11個市級重點項目建設,推動傳統基礎設施升級改造,促進新型基礎設施與經濟社會深度融合;在雙招突破上抓好有效落實,既聚項目、又引人才,依托兩大“國字號”創新創業基地,搭建高層次人才培養、高成長企業培育平臺;在改革創新上抓好有效落實,在全省、全市創造出一批新經驗、新做法、新品牌;在鄉村振興上抓好有效落實,形成更多散落在城區以外的“鄉村明珠”;在環境治理上抓好有效落實,以精細治理優化城市環境,以系統治理優化生態環境,以依法治理優化營商環境,以綜合治理優化社會環境;在民生改善上抓好有效落實,研究實施新的“12100”民生工程,讓市中的發展更有“溫度”。
      藍圖已經繪就,奮斗正當其時。對于站上嶄新歷史起點的市中區,“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鐵軍”精神顯得尤為重要。市中區全體黨員干部將做到敢于擔當、善于作為、拉升境界、錘煉作風、激勵正氣,堅定不移在新征途中攻城拔寨、建功立業,在“黃河大合唱”中發出市中最強音,譜寫新時代現代化強省會高品質城區建設的嶄新篇章。
    編輯:時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