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極不平凡的2020年,市中區乘著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的強勁東風,迎來把握新階段、貫徹新理念、融入新征程的2021年。
回首2020年,攻堅提升、風雨兼程。市中區戰疫情、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保穩定,在品質市中高質量發展上繪下濃墨重彩的一筆,“2020年中國百強區”名單中榜上有名。深入這個城區的肌理會發現,讓全國“百強城區”疾速奔進的,正是一次次擲地有聲的實干創舉,是一份份闖進心坎的民生擔當——
發展品質更好——數字經濟、現代金融、科技文創三大新興主導產業全面破題起勢,智能制造、高端商貿新興產業高地逐步崛起成峰。中泰證券成為全省首個登陸A股券商,首創·富恒數字創新產業中心、山東安可區塊鏈產業發展研究院、山東BIM產業園、玲瓏輪胎研發科創基地等一批新型研發機構落地開花。2020年前三季度GDP增幅全市第一,1-10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44.2%,列全市第一;
服務品質更優——全面提高專業招商能力,加強與阿里巴巴、SAP等世界500強企業,以及德勤等專業機構的鏈接合作。解決疫情期間西門子和電力設備公司產品“出海”省際物流運輸服務保障問題。擦亮“來市中好辦事”服務品牌,大力深化減時限、減環節、減材料、減費用、減證明“五減”改革,讓營商環境更加高效便捷;
環境品質更美——持續推進“公園城區”建設,打造望岳路等花景街區21條、泉城印象等口袋公園12處,新增、提升綠地面積93.8萬平方米。有著“最美星空隧道”之稱的望岳路隧道、北端起點在市中的“最美高速”濟泰高速相繼通車,將交通“瓶頸”一一打破的同時,連接起一條快速發展的產業帶,讓市中區各片區發展借力拾級而上;
民生品質更實——把解決好回遷安置、讓群眾盡快“回家”作為頭號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機床一廠、文莊、大廟屯、山凹等15個安置項目、4.07萬人的回遷工作基本完成。架好服務群眾“連心橋”,12345市民服務熱線服務過程和辦理結果滿意率實現雙提升,7次書記圓桌會解決具體問題60余個,努力讓轄區企業、百姓感受到黨委政府把他們放在了心上;
……
這一系列的革新與變化正發生在濟南的中心城區——市中區的經緯線內,凸顯出在“滾石上山”的改革發展路上市中人內心深處越難越拼的奮進力量。
如今,市中區站在了跨越發展的新起點上。“將2021年定為‘有效落實年’,以擔當作為、有效落實,開啟新時代現代化強省會高品質城區建設新征程。”秉承這樣的發展思路,市中區將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力服務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實施,主動對標“五個濟南”新要求,切實融入“東強、西興、南美、北起、中優”城市發展新格局,有效落實、奮力爭先,擼起袖子加油干,勇做新時代泰山挑山工,奏響新時代“黃河大合唱”市中最強音,譜寫新時代現代化強省會高品質城區建設新篇章。
聚焦高點定位,聚焦空間優化,在新常態中尋找機遇,在有限空間內挖掘潛力,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城鄉格局協調聯動,讓市中發展品質更好
仔細梳理市中區2020年的前進軌跡不難發現,堅持把推進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作為重大政治任務,不斷優化產業結構、提高增長質量和效益,已經內化為全區上下的自覺行動。
如今的市中,正呈現“風景這邊獨好”的良好態勢。玲瓏輪胎研發科創基地、山東省首家中藥產業創新創業共同體等一批重點項目串珠成鏈、協同發展。深入實施工業強區戰略,2020年1至11月規上工業增加值累計增長40.6%,列全市第一位。前三季度,全區新引進金融業區域總部4家,金融業完成增加值206.3億元、同比增長8.6%,金融強區優勢持續鞏固。
如今的市中,已經有很多“拿得出手的東西”。山東新金融產業園注冊企業突破千家,管理基金規模超1800億元。山東數字經濟產業園獲評省級成長型數字經濟園區。山東安可區塊鏈產業發展研究院航天信息區塊鏈平臺、山東華鏈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健康醫療科研云平臺入選省優秀區塊鏈解決方案。
如今的市中,堅持城鄉融合、產城融合雙輪驅動,圍繞落實“中優”“西興”“南美”戰略,統籌北部核心區、中部崛起區、南部生態區三大空間建設,把“一帶一城”建設作為優化城鄉空間布局、引領城鄉融合發展的主引擎,興隆、十六里河、白馬山、黨家等片區完成征收拆遷1300余戶、58萬平方米,實現供地1400余畝,11個市級重點項目超額完成年度投資計劃,山東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21個樓座與濟南科技產業創新示范園核心載體龍璽大廈封頂,南城“第一高”萬科望岳創新中心加快建設,中科5G產業園一期投入運營,城鄉協同發展、聯動發展水平全面提升。
很多成長型高新技術企業,都在各自領域科技創新方面釋放出強勁活力。國家科技領軍人才創新創業(濟南)基地、山東科創大廈投入使用,山東國際科技成果轉化中心加快建設。依托濟南國際創新設計產業園,加快打造國家級工業設計產業研究院,著力構建“設計+”價值提升體系。萬科·悅峯、經八緯一新基建總部大廈納入全區數字經濟發展版圖。BIM產業集聚示范區被列入省市一體化推進濟南加快發展重點事項。
一組組成績,記錄著市中人民實干奮進的腳步,見證著市中區“發展品質更好”的有力實踐,也折射出建設新時代現代化強省會高品質城區的巨大潛力。
突出主動服務、用心服務、高效服務,全面提升專業招商水平,外引內育雙向發力,“雙招雙引”量質齊升,讓市中服務品質更優
思想境界決定發展高度,把自己置于更高緯度才能謀求更加開放、更具機遇的大發展。
市中區緊緊抓住“雙招雙引”這條“生命線”,既聚項目、又引人才,既用外力、又練內功,全面提高專業招商能力。大力推進產業鏈精準招商,聚焦龍頭企業和五大新興產業,精準引進一批空缺項目和高端項目。加強與阿里巴巴、SAP等世界500強企業,以及德勤等專業機構的鏈接合作,加強產業鏈項目盯引全過程管理,進一步提高招商引資效能。進一步健全完善普惠性與個性化相結合的人才政策體系,完善重點產業領域高精尖缺人才“一事一議”精準引進機制,打造面向全國、具有較強吸引力的人才高地,也由此帶來一個又一個驚喜:
“面屏”“踏云”誠意邀請世界500強、國內500強等跨國公司、行業龍頭總部企業,引進山東中軌鐵投城市建設發展有限公司等億元以上項目142個、千萬元以上項目1404個,完成市外投資近200億元,位居全市前列;中軟國際人工智能創新中心、首創·富恒數字創新產業中心、“微軟—云暨移動技術孵化計劃”數字經濟創新中心簽約落地,山東未來網絡研究院、中國信通院星火·鏈網超級節點確定落地,智慧城區加快建設,新基建布局走在全市前列,新增5G基站設施1158個,總量列全市第一;
與山東大學簽署共建協議,“新工科、新醫科”等高校人才資源快速向市中流動,新引進海外頂尖人才5名,人才高地優勢進一步鞏固;
創新要素加快匯集,新引進高校院所、知名企業研發和成果轉移轉化中心6家,備案國家級眾創空間1家,新建省級企業研究機構、海外孵化器、海外研發機構3家,進一步提升全區技術創新能力。
把項目、人才招進來后,如何讓它們留下來,使產業鏈實現可持續發展,需要智慧創新,更呼喚強有力的政策保障與環境支撐。市中區秉承“請讓我來服務你,就像服務我自己”理念,根據企業發展需要,提供“菜單式服務”,研究拿出更多有情感、有誠意、有溫度的行業“滴灌型”政策措施,不斷增強企業的獲得感。記錄、解決企業子女就學、人才招聘、企業選址等方面遇到的問題,為企業排憂解難。切實落實好領導干部聯系服務企業制度,自己包掛的企業每季度至少去一次了解情況,做到有求必應、無需不擾,努力營造出親商、安商、穩商的發展環境。
以精細治理優化城市環境,以系統治理優化生態環境,以依法治理優化營商環境,讓市中環境品質更美
高樓屹立、道路拓寬、產業聚集,市中人每天都能體會到日新月異的變化和發展。用微觀視角來審視市中區的進步提升,更能感受到宜居、生活環境改變帶來的直觀體會。
一處處“口袋公園”、木質棧道相繼建起,老舊小區“脫胎換骨”,綠色生態成為城區名片,市民宜居宜業的生活更加觸手可及……發生在280平方公里土地上的一系列變化,都來自于市中區牢固樹立“環境就是生產力、環境就是軟實力、環境就是競爭力”的理念,讓“環境品質更美”迸發出城市更新活力。
市中區統籌兼顧、高標準推進打造高品質環境,讓城市環境更加優美宜居。完善城市管理標準化體系,開展順河高架、鐵路沿線環境綜合整治和群眾反映強烈區域占道經營整治,推進全區垃圾四分類全覆蓋,初步形成城市家具一體化綜合保潔新模式。實施8000畝森林生態修復與保護,推進歷陽湖周邊環境提升,打造望岳路等花景街區21條、泉城印象等口袋公園12處,新增、提升綠地面積93.8萬平方米,轄區群眾享受到了更多生態紅利、綠色福利。
營商環境更加高效便捷。擦亮“來市中好辦事”服務品牌,大力深化減時限、減環節、減材料、減費用、減證明“五減”改革,全面推開一次成、一窗辦、一車驗、一筆批、一站式服務、統一評“六個一工程”,創新實施“獨任審批師”制度,在全省首家實現告知承諾事項線上審管互動,“智惠導航”模式得到省市高度肯定,群眾辦事成本進一步降低,過程結果滿意度大幅提升。截至2020年11月底,全區共有市場主體近11萬戶、年度新增2萬余戶。
文化環境更加和諧繁榮。全力抓好全國文明城市創建迎評工作,為全市實現文明城市“三連冠”作出突出貢獻。深入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提升社區(村)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圖書館分館及農家書屋30家,建設歷史文化展示工程示范點10處,文化服務水平不斷提升。
圍繞打造“有溫度的城區”,秉承“以人民為中心”,切實做到民有所想我有所謀、民有所盼我有所應、民有所求我有所為,讓市中民生品質更實
對于市民而言,衣食住行的細微之變,是驗證獲得感、幸福感的直接方式,也是管窺民生改善的真實視角。市中區認真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越是困難時刻,越是牢牢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心上,以“12100”民生工程為抓手,著力辦好解民憂、紓民困、惠民生、暖民心的實事:被譽為“山東最美高速”的濟泰高速順利通車,南北康、白馬山等片區30余條道路加快布局建設,新增停車泊位1300余個,對舜耕路等13條重點道路進行整治提升,大力改善103省道主次干道路域環境,全區道路網絡體系更加完善;累計投入8650萬元實施貧困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提升改造,“五通十有”基本完善,全年投入1460萬元實施資產收益扶貧項目,9個貧困村集體經濟收入均超過5萬元,建檔立卡貧困戶428戶793人全部提前脫貧且成效持續鞏固;深入開展溫暖安居行動,把解決好回遷安置、讓群眾盡快“回家”作為頭號民生工程、民心工程,靠上工作、全力攻堅、提速提效,機床一廠、文莊、大廟屯、山凹等15個安置項目、4.07萬人的回遷工作基本完成,基礎設施保障全面跟進,充分體現了品質市中城鄉建設的速度與溫度。
2020年,是市中為民惠民、展現溫度的一年。一個個重磅民生工程悄然落地,一項項務實惠民舉措“闖”進百姓心坎,在這片28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民生發展不斷跑出“加速度”:安置城鎮就業1.9萬人,組織就業創業培訓1.5萬人,發放失業金、創業擔保貸款2.2億元,發放養老金6200余萬元、低保金1800余萬元,為被征地農民落實社保資金1700余萬元,民生兜底保障全面覆蓋;中心城區基礎教育設施三年建設計劃特別是“突破西部”工程有力推動,開工建設24所中小學、幼兒園,區未成年人素質教育基地二期即將投入使用;提前完成投資4.2億元、惠及1.2萬戶居民的老舊小區綜合改造,建成并投入使用多層住宅電梯85部、占全年任務的170%;建設街道綜合養老服務中心4處、日間照料中心12處,積極創建全國示范型退役軍人服務站,區智慧健康養老示范基地入圍全國智慧健康養老應用試點。
高水平的社會治理是幸福的基礎。打造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老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才會更踏實。市中區創建“345”網格化治理體系和“1+9+N+1”大應急體系,完成系統組建、網格劃分、網格員選聘等工作,社會治理向智能化、平臺化、標準化邁進。科學合理設置社區,新成立、規劃舜新、舜東等15個社區居委會,提升改造社區辦公服務用房9處,組織102個村居開展村級民主議事決策制度落實情況專項自查整改。架好服務群眾“連心橋”,12345市民服務熱線服務過程和辦理結果滿意率實現雙提升,7次書記圓桌會解決具體問題60余個,努力讓轄區企業、百姓感受到黨委政府把他們放在了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