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全區首個“跨村聯建”示范試點——玉符泉源聯合黨委、成立“1+3+N”黨建聯合體、成立“黨組織領辦合作社”……
近年來,市中區深入推行“跨村聯建”,聚焦破解村莊規模小、資源散、實力弱等問題,強化組織引領、提振產業質效、做優基層治理,推動村黨組織由“單一作戰”向“抱團發展”轉變,全面構建資源共享、優勢互補、聯動共贏的鄉村振興發展格局。
組織聯建,凝聚“最大合力”
“聯合黨委的組建,讓5個村全部實現了‘一肩挑’,班子平均年齡45歲以下,‘示范村’占比一半以上……班子有能力、有干勁、講團結!”玉符泉源聯合黨委書記李光麥表示,最重要的是解決了部分村班子的內耗問題。
初夏的玉符河畔清水潺潺、白鷺紛飛,青山秀水之間坐落著全區首個“跨村聯建”的示范試點——玉符泉源聯合黨委,這是市中區“試水”村黨組織融合發展的成功案例,也悄然開啟了黨家街道西東、土屋、相家、寨而頭、宅科等5個村的發展新篇章。
近年來,市中區聚焦“跨村聯建”實施“紅色堡壘”工程,結合村情實際劃分片區成立黨建聯合體,通過組織聯建重塑鄉村治理版圖,實現抱團發展。按照“地域相近、優勢互補、協同發展”的原則,以5公里為服務半徑,每2—6個村為單元,用3年時間將全區77個村聯建為13個黨建聯合體,推動村黨組織由“分散運行”向“融合共進”轉變。同時,構建“街道—聯合黨委—村黨組織”三級架構,每周一次碰頭會、每月一次片區“兩委”會,以共同坐下來謀事、靜下來商事、動起來干事,推動聯建村“握指成拳”。
為了讓聯合黨委“跨”起來有奔頭、“聯”起來有勁頭,市中區發布“硬舉措”提質增效。設立大比武“擂臺賽”,圍繞基層治理、集體增收自下而上打擂;打造“實踐課堂”等村干部賦能平臺,推動以練強功、以干思進;創建黨員大會聯開、主題黨日聯過,推動優勢互補,賦能蓄勢加快鄉村全面振興。
治理聯抓,實現“雙向奔赴”
位于玉符河北部的十六里河街道石崮、瓦峪、石匣等3個村聯合周邊企業成立的“1+3+N”黨建聯合體,則呈現了“跨村聯建”的另一種形態。
“城市化進程加快,村莊治理也存在很多看不見的藩籬,村莊、村企之間存在著‘三不管地帶’,治理空白、基礎設施建設不平衡,這些都需要通過‘跨村聯建’破題解決。”駐石崮溝村第一書記鄧延明表示。
為了實現群眾有感、治理增效,十六里河街道依托大石崮森林公園旅游資源,輻射石崮、瓦峪、石匣等3個村和周邊龍頭企業建立黨建聯合體,實施“龍頭企業+村黨支部+合作社”模式,統籌規劃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實現互利共贏。聯合黨委舉辦“四季村晚”進駐景區演出50余場,以“流量密碼”引來上萬游客,幫助流轉土地打造景區“便民停車場”,化解景區交通擁堵難題、增加集體收入;企業為村莊修建道路、增加配套設施、提供村民就業培訓及崗位,盤活村民閑置宅基地打造鄉村民宿,以群眾看得見、摸得著、有觸動的工作成果形成了最有溫度的聯建模式。
為真正讓聯合黨委規范運行,市中區規范運行機制,捆綁實施服務聯辦、治理聯動、品牌聯創,讓村民享受聯建紅利。聯合黨委統一規劃聯建村的發展建設、基礎配套、公共設施,打造綜合服務平臺,為聯建村群眾提供統一便民服務;挖掘“玉水原鄉”“四季村晚”等亮點品牌,成立矛盾糾紛調解中心,400余名黨員組建20余支黨員志愿服務隊,聯動開展環境整治、矛盾化解,推動鄉村治理更加和諧。
產業聯興,“一個都不落下”
市中區將推進村莊“共富”作為開展“跨村聯建”的關鍵,合力發展優勢產業,帶動集體和群眾“雙增收”。從陡溝街道成立的“黨組織領辦合作社”黨建聯合體,便可管窺激發鄉村振興活力的路徑。
“我們以特色產業為媒豐富聯營形式,發揮黨組織牽頭的組織優勢、村集體聯合的資源優勢,制定聯產共建工作指引,引導聯建村建立黨組織領辦合作社,培植大廟普羅旺斯西紅柿、新平果蔬大棚、小莊采摘研學等聯產項目,全面激活集體經濟發展的‘一池水’。”陡溝街道黨工委副書記紀云鶴介紹。黨建聯合體成立后,街道采取“強村+弱村、富村+窮村、大村+小村”的方式結對共建,組團對接優質項目,推動集體經濟“聯創聯增聯帶”。2023年,陡溝街道村級集體經濟收入50萬元以上村占比70%,百萬元以上村占比43%。
借助“萬人下鄉、千村提升”工程東風,市中區以黨建聚合推動產業聯盟,把抓黨建作為推動鄉村振興的“牛鼻子”,催生形成了黨建引領村集體經濟發展“五種模式”。整合各級各領域資金捆綁投入集體經濟薄弱村,實施食用菌工廠化養殖、特色民宿改造、電商直播等連片項目,引入資金1100萬元,推動社會資本與集體經濟組織聯營合作。緊抓人才回引,建立校地合作、人才常態回引機制,吸引大學院校、科研院所資金、項目、人才、技術走進鄉村,先后回引40余名在外能人到村任職創業,68名創業致富能手、企業家進入村級后備人才庫。
如今,市中區正融合打造“跨村聯建”升級版,整合打造“一街一線”精品文旅路線,輻射帶動村民發展民宿、水果采摘、非遺手工等特色產業,實現聯動發展、合力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