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湯湯,泰山巍巍。北擁黃河、南依泰山的千年古城正闊步邁向“萬億俱樂部”。上半年濟南經濟社會發展成績單中,既有逆勢上揚的GDP,也有城鄉居民鼓起來的“腰包”、一再攀升的幸福指數。城市致富之路越走越寬,老百姓的日子也越過越好。
“貧窮不是社會主義”,這是鄧小平同志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著名論斷。對“富”的追求,濟南有豐富的思想認識成果,也有豐碩的探索實踐成果——
富,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富,必須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但要全面擺脫貧困,還要不斷提高富的質量,實現共同富裕;
富,必須尊重社會規律和自然規律,使經濟建設與生態、環境、資源相協調,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良性循環;
富,既要物質富裕,也要精神富有,使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共同進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濟南的致富路目標明確、路線精準——物質生活富、精神文化富、城鄉融合共同富裕,推動城鄉居民生活富足安康、公共服務體系優質均衡,不斷滿足群眾美好生活新期待,把濟南建設成為引領幸福山東、幸福中國建設的達標城市。
生活富裕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農業農村工作,說一千、道一萬,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要加快構建促進農民持續較快增收的長效政策機制,讓廣大農民都盡快富裕起來。”2018年6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章丘區三澗溪村時親切篤定的話語至今言猶在耳。
富,老百姓的“腰包”一定要鼓起來。如今,走進三澗溪村,一幅鄉村振興的畫卷映入眼簾——現代化的生態養殖示范區、熱鬧非凡的健身廣場、游客絡繹不絕的美食街……日子過得紅紅火火,生活在此的村民很是自豪。
更直觀的數字表明,這個聞名全國的“富裕村”名副其實:全村1160戶3384人,2019年村集體收入303萬元,人均純收入達到3萬元;村里的農業創業園,2019年開設直營店15家、聯盟店10家,會員家庭超過12000家,扶貧基地幫助100多名貧困戶脫貧;成立綠澗生態農業等5個合作社,持續激活集體資產資源,村集體資產由2018年的1.13億元增長到超過2億元。
實際上,這樣的例子在濟南并不鮮見。作為全球知名的激光智能解決方案提供商,濟南邦德激光股份有限公司扎根濟南,業務范圍遍及全球150多個國家和地區。對這座城市重商親商富商的氛圍深有感觸,公司董事長孔杰帶領團隊干得踏實、拼勁十足:去年銷售收入達12.9億元,同比增長54.5%,激光切割機裝備產銷量全球第一;今年上半年,公司銷售收入同比增長16.3%。
無論是三澗溪村還是邦德激光,雖然有著不一樣的“致富經”,但卻都是濟南走好致富路的一個個縮影。老百姓和企業的日子越來越好,城市加快發展的步子也越來越大。經受住疫情考驗,經濟運行“向好、向優、向新、向穩”,濟南上半年GDP增速“轉正”,城鄉居民收入實現增長——生產總值為4529.66億元,同比增長0.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042元,同比增長1.8%,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17元,同比增長0.6%……
精神富足城市文明深入人心
漫步泉城大街小巷,越來越多的泉城書房,正成為濟南市民身邊一道靚麗的風景線。作為一項重要的文化惠民工程,目前全市已建成泉城書房17家,累計接待讀者近51萬人次。“看得見一城山色,聽得見泉水叮咚,聞得見滿城書香”,正成為濟南這座全國文明城市的真實寫照。
看一座城市“富不富”,除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大環境和市民群眾物質生活的質量,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看城市在精神層面是否富足。
市民群眾的文明素質決定著城市文明程度,成為城市精神的重要考量。自摘得全國文明城市桂冠以來,濟南力度不減、標準不降,向著更高水平全國文明城市進發,把提升市民文明素養和城市文明程度擺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常態化推進、長效化治理,用文明為城市“鑄魂”——
堅持價值引領,把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文明城市創建的首要政治任務,把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文明城市創建的基礎工程;
傳遞向上向善的社會正能量,戰“疫”期間涌現出一大批典型榜樣和凡人善舉,為城市“滿血重啟”貢獻力量。
倡導文明風尚,充分發揮《濟南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法治保障作用,在全社會大力倡導愛護環境、文明禮讓、誠信經營、遵守秩序等良好行為,引導市民養成現代文明、綠色健康的生活習慣。
傳承文化基因,緊緊圍繞弘揚黃河文化、齊魯文化,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黃河文化、齊魯文化旅游帶,發揮濟南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優勢,推動傳統文化資源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在城市文明不斷進階、全面提升的過程中,千萬濟南人民精神文化“富”起來,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就會不斷增強。
城鄉融合實現共同富裕
在現代化進程中,如何處理好工農關系、城鄉關系,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現代化的成敗。
去年12月,國家18部委聯合發出《關于開展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工作的通知》,山東濟青局部片區位列其中,歷城區港溝街道辦事處是積極爭創的全程參與者之一。“爭創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可以打破長期以來加在農村土地和農民身上的束縛。意味著繼落戶限制取消后,農民能真正離開土地,放心進城。”在港溝街道黨工委書記謝玉波看來,把土地流轉起來,通過土地入市,村集體和街道可以統籌利用資源資產、工商資本和金融資本,發展壯大集體經濟。事實也的確如此,把土地流轉出去,轄區核桃、獼猴桃等特色產業初見成效,也催生了大家對2020-2021年更高的預期目標:地區生產總值增長9.5%;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9%。
曾是省定貧困村的南部山區西營街道黃鹿泉村,如今成了濟南“網紅打卡地”。依托青山綠水的天然優勢,村里發展起旅游產業,帶動整個村變美了更變富了。村民張書明算了筆賬,現在五六十歲的村民在家門口打工,收入從2018年人均5000元升至10000多元。
今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之年,全市上下盡銳出戰、精準施策,脫貧攻堅取得明顯階段性成效:全市1006個貧困村已全部摘帽退出,10.47萬戶、21.5萬現行標準下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已基本實現脫貧。
未來,“富”起來的濟南會是什么樣子?一組不斷躍升的目標數據令人振奮——到2025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比2019年提高35%以上,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提高45%、55%以上,城鄉統籌的民生保障制度基本建立;到2035年,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居全國前列,城鄉社區15分鐘生活圈覆蓋率達到100%。
“富”起來,既是一道政治考題,也是一道民生考題,還是一道發展考題。濟南必須不折不扣答好,以實際行動交出一份與經濟大省省會地位相匹配的答卷——讓全市人民享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